关于全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4-07-30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卫生局局长  李 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全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我市现有卫生机构总数2637个,其中医院37家,乡镇卫生院107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7家,卫生监督机构7家,妇幼保健机构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家,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等卫生机构332家,村卫生室2100个。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以疾病预防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和惠民医院建设为抓手,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保障群众享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构建和谐荆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把保障人民群众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连续多年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血吸虫病防治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2007年又把惠民医院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十件内容之一,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坚持把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市卫生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狠抓落实到位,在全市形成了保障和发展公共医疗卫生的良好环境。一是市领导亲自上阵。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市政府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卫生工作,为卫生部门排忧解难。每年全市卫生和血防工作会议,市主要领导均坚持到会讲话,提出工作要求,并安排一定时间专题调研卫生、血防工作。二是及时下发各类指导性文件。为了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荆州实际,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城镇医药体制改革意见》、《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关于市区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血防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荆州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通知》、《关于批转市卫生局关于市惠民医院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做好卫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加强督办检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每年都深入卫生部门开展督导调研活动,听取工作汇报,督查工作进度、质量和效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通报工作情况,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四是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近几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下,全市共争取医疗卫生建设项目资金10多亿元,先后争取公安县创建全省卫生改革与发展先进县项目资金99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近亿元;石首、公安两县市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资金766万元;全市108个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门诊建设项目资金1080万元,7个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建设资金1030万元,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资金1030万元,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项目资金1365万元,市紧急救援中心项目资金415万元;全市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2010万元,24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资金598万元。近年来,除其他部门外,仅卫生血防项目经费就由原来每年不足1000万元上升到5000多万元,2006年血防“整县推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2007年增加到9亿多元。通过项目建设,极大改善了有关单位的医疗环境与条件。同时,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优先安排上级下达的卫生项目配套资金累计达3185万元。为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地方财政逐年增加卫生财政预算,仅市直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拨款达到了2400多万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多。此外,近几年各级政府每年财政拨出血防转移支付资金400万元,省、市、县每年财政拨出救治晚血病人补助经费1200多万元,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确保了各项卫生工作的顺利实施。2007年市政府决定按低保人口每人每年30元标准落实对惠民医院的补助,市区两级财政将分别按服务对象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落实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助。

(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利用国债资金103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80万元、自筹资金823.5万元,完成了市县两级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房屋、设备、技术和管理四配套,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提升,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评审。二是疫情管理工作加强。全市疫情监测网络健全,疫情报告制度规范完善,市县两级网络直报系统运行稳定,疫情及时报告率和审核率逐步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居全省前列。组织开展并全面完成了不明原因肺炎、霍乱、钩端螺旋体病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任务,2006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816324例,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70.74/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4.96/10万)。三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制订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了13个重点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落实应急队伍和物质储备,组织开展了3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2006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省禽流感疫情应急演练比武中,综合得分排名全省第一;近3年来,成功处置了60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暴发疫情,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四是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加大。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全面推广,对吸毒、同性恋等高危人群实施干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扎实开展,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较好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2006年全市主动监测重点高危人群1.6万余人,自愿免费咨询检测4070人,检测筛查孕妇33600人,共检出和发现艾滋病人及感染者57例,今年1-5月又检出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13人(累计122例);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肺结核病人转诊追踪工作力度加大,2006年全市发现和免费治疗涂阳肺结核病人2897例,肺结核病治愈率达95%。去年,全市有5人被评为“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个人”,石首市被评为“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五是免疫规划顺利实施。全面加强计划免疫工作,规范免疫接种程序,以县为单位常规免疫接种监测报告完整率、及时率均为100%,儿童计划免疫五苗基础接种率达99.55%,公安县和荆州城区全面实现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全市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六是妇幼保健服务扎实开展。以保障母婴安全为目标,全面贯彻《母婴保健法》,认真实施“降消”项目,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56%、死亡率18.7/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78‰,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规划目标,顺利通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验收。七是爱国卫生工作全面推进。2006年中心城区投入专项资金15万元用于除“四害”三灭工作,共投放灭鼠药14.3万袋、灭蟑药5.7万袋、灭蚊药7吨,顺利通过除“四害”三灭省级复查;积极开展卫生村镇创建工作,有3个乡镇、6个行政村通过省级卫生村镇验收,创建省市级卫生先进单位71个;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环境改造活动,印发《健康导航》1.5万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保持在90%以上。新增改水受益人口2.8万人,新建卫生厕所4.2万座,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逐步提高。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发展。我市于200371日在公安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发展。到2007年,试点发展到7个县市区,覆盖人口405万多人,参合农民317万人,参合率达78%。全市累计有406万人次参加合作医疗,争取中、省补助资金1亿多元,共为219万多人次免费健康体检,为257万人次报销医药费用,累计报销医药费1.3亿元,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比例超过30%,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得到健康发展。2006年公安县被授予“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称号。

1、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市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县和乡镇分别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设立了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二是建立严格的经费保障体系。将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优先保证;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落实对参合农民的补助经费,足额到位;对合作医疗宣传和印制合作医疗证等工作费用,实行项目预算,专项补助。三是建立严谨的监督管理体系。各地先后制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办法和基金帐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性文件,基金收支实行“三级公开”制度。同时,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检查、常年监督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四是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联网管理,对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合管办工作质量和服务行为进行动态监测,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失误,管理流程更加透明畅通,受到农民信任。

2、优化筹资方式,加强基金监管,建立科学的基金管理模式。一是积极探索低耗高效的筹资机制。探索实行了边登记、边签合同、边缴费、边发证的“四边”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严格基金管理。按照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的原则,坚持合作医疗资金及时、全额进入基金专户,实行财政、卫生的双层监管,做到“收钱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三是实行严格、便民的医疗费用结算补偿制度。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医疗费用由接诊医疗机构直接补偿,并负责对补偿金额进行审查。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县合管办负责审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凡不符合规定的不予补偿,并责令限期整改。

3、立足维护农民权益,不断完善实施方案。一是保障农民自主择医权。参合患者可自主选择就诊医疗机构,做到“一证走全县”;二是保障农民知情同意权。将《合作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手术项目结算标准》、《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参合住院患者结算流程》、《参合农民权利和义务》等规范性的文件,获得合作医疗基金补偿者的基本情况及补偿金额上墙公示,让群众知情;三是保障农民得到最大实惠。合理确定住院起付线标准和补偿比例,实施住院医疗费用保底补偿制度,做到筹资额度农民能够承受、报销费用简便及时、补偿比率尽可能最大,确保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4、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切实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一是加强审核监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合作医疗专职管理员经常到医疗机构的科室、病房巡查,一经发现弄虚作假、套取或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行为,坚决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同时,组织专家定期抽查定点医疗机构病历和处方,对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等违规行为严肃处理。二是推行 “四公开一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各定点医疗机构将《合作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手术项目结算限额标准》、《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医疗费用补偿结算程序》、《参合农民权利和义务》等规范性文件上墙公开,每月将医疗费补偿情况在合作医疗网站和县、乡、村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固定公示栏中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实行合同制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县(市)合管办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合同》,经办机构与参合农民签订《合作医疗服务合同》,用合同的形式明确供、需、管三方的权利和责任,规范各方的行为。四是加强医疗费用控制。凡使用高档药品、进行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必须实行事前审批制;限制合作医疗用药目录外药品比例,超过规定比例的由当事医院承担;严格执行合作医疗结算标准。严禁自设项目多收费、分解项目收费、提高标准收费等违规行为;实行人均住院医疗费用总额控制,超过控制总额的部分由当事医院承担。

(四)社区卫生服务扎实推进。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荆州中心城区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9个,业务用房面积达1.4万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覆盖率达100%,居民步行10-15分钟左右即可就近就医。二是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比较稳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职工462人,其中医生188人、护士162人,有200多名医生、护士参加了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知识培训,有81名医生、71名护士取得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三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较好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从起步之初以医疗服务为主,发展到现在除少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开展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外,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四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经过连续几年的创建工作,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本达到标准要求,房屋、设备、技术和管理基本配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辖区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协作关系,有1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定为城镇职工医保定点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欢迎,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利用率逐年提高。据统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0%以上,年诊疗17万人次以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不断提高。五是社区卫生服务取得良好绩效。共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被评定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沙市区、荆州区先后被评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沙市区荣获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

(五)惠民医院建设进展顺利。一是惠民医院建设纳入了年度重要工作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在中心城区设立一所惠民医院,并要求各县市分别建立惠民医院或惠民医疗服务窗口,建立市县两级惠民医疗服务体系,为城镇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制订了惠民医院建设方案。市政府批转了《荆州市惠民医院建设实施方案》,核定市惠民医院为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60人,病床60张,设7个门诊科室、2个住院护理单元、3个医技科室、4个行政职能科室。决定把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金龙分院改建为荆州市惠民医院。三是惠民措施基本明确。目前,荆州中心城区有低保对象5.6万人,惠民医院投入运行后,将对他们实行“18项免费、10项减半、药品零利润”的优惠,确保他们得到优质、价廉、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筹建工作正紧张进行。目前市委组织部门已完成惠民医院院长的选任。五是运行经费初步落实。市财政计划投入200万元用于医院建设,省、市财政将按服务对象每人每年50元和3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确保惠民医院平稳运行。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政策落实不够。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各县市区不同程度存在着防艾经费、结防经费、免疫接种经费不落实的情况;农村卫生投入总体水平很低,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没有投入,2007年按中央、省有关文件要求,市、区两级财政应按服务人口人平4元和2元的标准投入,但完全落实十分困难;惠民医院的建设资金、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难以保障。

(二)疾病防控任务艰巨。重大疾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艾滋病疫情逐年攀升,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疫情居高不下,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随时可能发生,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任务艰巨。

(三)农村卫生基础薄弱。乡村卫生组织基础设施落后,诊疗设备陈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技术水平低,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有差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试点的县市区参合率有待提高。

(四)社区卫生有待加强。由于财政投入有限,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不稳定,部分单位尚未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不相适应,服务能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缺乏改革创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坚持医疗卫生的基本原则。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整城市医疗资源布局。将部分政府办医院和企业医院改造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立惠民医疗服务体系。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城市惠民医院的指导意见》,荆州市中心城区建立1所惠民医院,各县市建立1所惠民医院或惠民医疗服务窗口。积极争取省政府按服务对象每人每年50元标准给予补助,市财政适当配套,为低保居民提供优惠的基本医疗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抓好7个县市区的试点工作,积极推动沙市区和荆州开发区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参合率、医疗费用补偿率和满意率。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新农村建设。一是健全乡村卫生组织。实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国债资金建设项目,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重点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村卫生机构房屋、设备、技术、管理“四配套”。二是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素质。大力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组织实施好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活动,乡村医生在岗培训覆盖率达100%三是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按照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根据人口数量和交通便利等情况,合理确定村卫生室的数量和布局,严格建设标准,积极开展甲级村卫生室创建工作,力争甲级村卫生室达80%,有效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四是实施卫生对口支援。深入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继续组织市县医院开展“卫生下乡”、“对口支援”活动,提高县、乡卫生机构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霍乱和流感监测,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实施免疫规划,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实行儿童入学、入托查验免疫接种证制度,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暴发疫情的能力。二是突出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艾滋病防治部门协作机制,加大重点人群监测力度,强化行为干预措施,全面推广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及美沙酮门诊、针具交换项目,规范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管理,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各项相关措施。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实行归口管理,肺结核病人治愈率85%以上。三是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完善县乡卫生监督体系,落实乡镇卫生监督员派驻制度,增强基层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加强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做好《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强化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监督检查健康相关产品,确保社会卫生安全。四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提高县、乡两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质量为重点,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服务,进一步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不断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五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卫生城市、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做好除“四害”等工作。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增强群众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减少疾病发生。

(五)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贯彻中、省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的有关政策精神,结合荆州实际,协调财政、劳动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出台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努力落实财政补偿政策。在中央和省财政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6元的标准补助到位的基础上,市、区两级财政逐步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政策,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三是完善社区卫生体制和功能。合理确定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创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双向转诊、社区首诊制度,加快建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应用适宜中医药技术,逐步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四是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加强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全科医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质优、价廉的卫生服务。

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坚定信心,明确重点,克难奋进,加快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韦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