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视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09-11-10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09年4月28日)

市人大常委会:

4月14日—1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贤坤带领市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对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深入到沙市区锣场乡,江陵县观音寺水厂、马家寨水厂,石首市新厂水厂、大垸水厂,实地察看了水厂建设、运行情况,走访了当地用户群众,听取了县(市、区)政府及水利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与市电力公司、荆州水务集团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16日上午,视察组听取了荆州市政府及市水利局负责同志关于全市工作情况汇报,交换了视察意见。下面就视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段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农村人口516.82万人,其中,被省里确定为饮水不安全人数360.38万人。为了切实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我市于2004年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几年来,全市各级政府按照“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要求,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统筹安排、有计划地开展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探索运行管理机制,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农村饮水条件,缓解了部分农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目前,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势。

(一)领导重视。全市各地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事,纳入了各级政府向人民群众承办的实事之一。荆州市专门编制了《“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成立了工作专班。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研究规划方案,亲自检查工程建设质量。江陵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向县政府提出了“五个为主”的建管建议。石首市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积极落实配套资金,保证了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市水利部门就我市血吸虫病疫区面积大、人口多的情况,多次向省里反映情况,引起了省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将我市血吸虫疫区的316.72万人的饮水问题,纳入了省里确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范围。

(二)科学规划。各地坚持“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原则,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地科学规划工程布局。一是实行城市水网延伸。沙市区坚持城乡资源共享,积极利用荆州水务集团的水网,将城市饮用水覆盖到全区各乡镇。二是加强乡镇老水厂的水网延伸。各地加大了对已建水厂的改造力度,并以此为依托,将水网延伸到附近村组农户。三是坚持联村共建。在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地带,兴建适度规模的联村水厂,实行跨村联片集中供水工程。据反映,各地目前的工程布局,改变了过去的单村建水厂的模式,成本低、水质好。

(三)加强工程建设。我市“十一五”期间,省里决定解决我市饮水不安全人数175.28万人。近年来,各地按照省里的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一是严格坚持设计标准,各地提出水源保证率在95%以上,工程有效期为15年以上;二是严格施工程序,实行了公开招投标程序,并按设计程序施工,按工程进度拨款;三是严格质量管理,实行项目责任制,财政、卫生、水改办加强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管,有的地方还发动群众进行监管。从视察的情况看,各地工程建设进展快、质量高、效果好。石首市反映,农户入户率达到90%以上。截止2008年底,我市共建水厂127座,解决了105.3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四)管理逐步规范。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管理运行模式,出台了管理办法。全市目前有三种管理模式:一是水利系统管理。洪湖市、松滋市对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归口市水利局统一管理运营。对国家出资、乡镇和受益农户出资兴建的水厂,由县(市)水利局与乡镇签定资产管理合同并办理公证手续,由县(市)水利局直接管理或委托乡镇水利站管理。二是乡镇政府管理。监利县对新建的水厂全部交由乡镇管理,单村水厂由村委会管理。江陵县、石首市、公安县、荆州区对部分新建的水厂,竣工后交由受益区的乡镇政府管理。三是自来水公司管理。沙市区、荆州区将城郊的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建成后,交荆州市水务集团管理。县(市)自来水厂管网延伸的,仍由自来水公司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视察看,前一段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规划与需求的矛盾突出。按省里规划,我市目前有185万人未纳入建设规划,而这些群众对饮水安全要求十分迫切。

(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难落实。“十一五”期间,全市解决175.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需要资金6.84亿元,其中地方配套和自筹2.63亿元。不少地方的配套和自筹资金很难落实,严重影响工程建设。

(三)部门支持的力度不够。各地普遍反映电力、土地、水务等价格过高,而且全市价格不统一。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市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的宣传,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抓紧抓好。同时,要教育农民群众增强安全饮水意识,积极配合,参与工程建设,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投入力度。市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省里计划投资,各地要按照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加快建设速度。

(三)加强部门支持配合。土地、电力、水务等相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配合,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服务农民群众。

(四)大力探索运行管理新机制。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机制研究。要认真落实管理责任单位,加强水源管理,保证供水质量,做好平时水质监测,做到合理收费,建立良好的长效运行机制。

                       (责任编辑 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