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

日期:2009-11-10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肖夕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常委会报告《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请予审议。

一、组织开展《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2月,荆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批准《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我们加强《纲要》的实施情况跟踪分析,编制年度计划草案,提出年度完成情况报告。目前“十一五”规划实施时间已过大半,依据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要求,去年7月份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对《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按规定中期评估时间截止到2008年6月底,使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2006—2007年数据,少部分指标使用到2008年上半年数据,见附表1、附表2;同时,提供了 “十一五”以来(2006—2008年)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见附表3)。

一是及时组织部署。为扎实有序开展评估工作,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听取市发改委关于《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汇报。组建工作专班,确定专人负责,制定具体的评估工作方案,明确评估范围、对象、方法、组织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等,组织市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对各自负责领域进行评估,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对本地区的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二是确定评估重点。为使中期评估成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将评估重点放在《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实现情况、重点领域任务进展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增强对五年规划后期实施的指导作用。

三是广泛听取意见。评估报告初稿形成后,我们召开部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座谈会,征求意见;召开市直有关部门的座谈会,听取相关建议;根据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评估报告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向人大常委会的报告。

二、《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纲要》实施两年半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县市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中期评估情况看,《纲要》实施顺利,主要目标和任务均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为全面完成《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纲要》提出了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等5大类共24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8项,预期性指标16项。达到规划中期进度要求的指标有20项,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预期性指标14项。未达到规划中期进度要求的指标有4项,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化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经济增长方面。2006—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高于规划年均增长10%的预期;按2005年价计算,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538元,完成规划目标的76.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4%,分别高于规划目标9.1和5.4个百分点;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6亿元,年均增长37.4%,高于规划目标19.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3%,高于规划目标3.3个百分点;出口总额达到48787万美元,利用外资达到10011万美元,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9.8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52.8%;转移农业劳动力26.9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53.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规划目标以内。2006—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6.8 %,从2008年3月份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持续回落,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经济结构调整方面。2006—2007年,一、二、三产业GDP年均分别增长5.8%、17.5%、10.5%,一产业高于规划目标2.3个百分点,二产业高于规划目标4.7个百分点,三产业低于规划目标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7∶31.6∶38.7调整为2007年29.7∶33.5∶36.8,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7.9%、50.7%、31.4%。2007年我市城镇化率为35.8%,低于规划进度要求。

——人口与资源环境方面。2006—2007年,全市总人口年均增长3.1‰,控制在年均增长5‰的目标以内;至2007年底,全市耕地46.2万公顷,增加了3.7万公顷,耕地总量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节能降耗目标进展滞后,2006—2007年两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6.11%,低于规划进度要求。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3%,达到规划进度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86%,提前实现目标。在垃圾处理方面,目前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城区都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场,采取填坑填塘的方式处理各类垃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为零。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实现规划进度要求。截至2008年6月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71.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实现全覆盖,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方面。2006—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4%,均高于规划预期。

从重点领域任务完成情况看,《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工业兴市”战略,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成效明显。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十一五”头两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 高于规划目标4.5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工业增长速度及在全省的位次同创历史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15家,比“十五”末增加243家。全市工业累计投入约200亿元,年增幅6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完成增加值26.7亿元,同比增长18%,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数量位居全省市州之首,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农副产品加工、饮料、造纸、化工、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实现利润增速较快,五大支柱产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利税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0%左右。全市“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9家,46家企业56个产品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福娃”、“白云边”、“雪尔”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我市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二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通过大力发展板块经济和特色经济,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畜牧和水产等优势产业迅速发展,粮食、棉花、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畜牧生产快速发展,产量不断创历史新高,养殖业成为一产业增长的新亮点。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生产步伐加快,松滋、监利、公安、石首畜牧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培育了荆州天牧、宇祥、正康、监利温氏、松滋云祺为龙头的一大批规模化生产型企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大,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改造,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土地整理等建设力度加大,恢复和改造灌溉面积130万亩,兴建沼气池29.3万口,累计解决100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建立了省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点,开通了“农信通”移动短信服务平台和农技110信息服务热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速。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两免一补”、中小学危房改造等资金3个多亿,资助贫困生18万人。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农村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达到8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78%。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41个,有力改善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条件。

三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农村服务等产业,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商贸物流有了较快发展。引进了国美、工贸、苏宁等大型家电卖场和大润发等一批大型区域性贸易企业在荆州城区落户。积极探索现代物流业,以长江物流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建成农家店1165家,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和建设不断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快推进了一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开发和建设,熊家冢楚墓、谢家桥1号墓考古发掘与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和开发红色旅游、张居正故居、关羽祠、关庙等景点景区,实施城区部分景点一票制。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荆州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荆州自2001年以来再次获得全省“A级金融信用市州”称号,金融机构实现了家家盈利。宽带数字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信息共享积极推进。

四是基础产业建设不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十一五”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保持在30%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投资总量快速增加,“十一五”头三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比“十五”整个期间完成投资总量还多144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晶威国际大酒店、盐卡码头二期、长江物流中心、螺山干渠宦子口船闸提前建成投入营运;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国电长源(荆州)热电厂、汉宜铁路荆州段、随岳高速南段、荆岳长江大桥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荆沙火电厂、荆岳铁路、洪监高速、江南高速、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荆南四河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交通基础建设步伐加快。至2008年6月,全市交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占“十一五”投资计划49%,相当于“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83%。完成县通乡公路改造393公里,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公路目标,85%的行政村已通达油路、水泥路,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问题得到大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道路不断改造升级,黑化古城主干道、改造北京中路、沿江大道、荆沙大道等。城市水系改造和治污工程全面启动,市民反映突出的小街小巷、泥巴路、旱厕、路灯得到改造,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中小型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主体。大力推进国有存续企业资产处置和改制煞尾工作,妥善安置职工,天发石油、天颐科技股权重组顺利完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农民负担大大减轻,新的农村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实施。调整中心城区财政管理体制,部门预算稳步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得到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减少,规范完善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到位资金实现大幅增长。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达174家,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增强。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口岸等大通关服务效率提高,楚源、沙隆达等12家企业出口过千万美元,盐卡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2 万标箱,增长40%。

六是和谐荆州建设有序推进。“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工作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746元和1032元。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十一五“头两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6万人,新增外出务工农民26.9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2007年全市社保收入16亿元,比2005年增长63.7%;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补贴6.87万户,比2005年增加1.03万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51亿元,比2005年增长49.5%。社会事业全面加强。推进市直3所中专、5所技校合并重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积极发展文化、广电、体育事业,荆州花鼓戏《渔妈莲妹红军哥》获八艺节创作奖,大型民俗舞蹈诗《呀吙咿嗬》取得较好社会影响,《垄上行》电视栏目受到省表彰,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80%,成功举办奥运火炬传递。认真落实计生政策,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2个单位值。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市水平明显提高,公民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信访工作继续加强,一批突出信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荆州”建设取得进展。大力倡导文明新风, 开展“感动荆州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学习宣传道德模范。以“迎奥运圣火”为契机,大力推动了文明卫生城市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治五乱、刹三风、建新村”为目标,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建设,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

三、《纲要》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纲要》实施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金融危机还未见底,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三农”问题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和体制改革任务繁重,对完成“十一五”规划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下滑,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外需萎缩,许多外贸企业由出口转内销,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我市企业发展面临市场份额缩小、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难度不断加大。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就业、“三农”、民生、社会稳定等方面矛盾和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显现,这些都将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考验。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较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9.7∶31.6∶38.7,2007年为29.7∶33.5∶36.8,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产业增长主要依赖重工业,2007年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38.7∶61.3,这种偏重型的产业结构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

三是工业产业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我市工业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科技开发缺乏超前性,产品升级换代滞后,工业发展主要靠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拉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工业增长基础薄弱,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缺少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工业支撑带动能力不强。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民科技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

五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2006年和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只下降6.11%,要完成“十一五”末下降20%的目标,后三年要下降14.63%; COD减排完成较好,可以提前完成下降10%的目标;“十一五”以来,二氧化硫排放不降反升,完成下降10%的任务困难较大。我市工业能源结构中,燃煤所占比重过大,工业发展过于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由于资金问题,重点能耗大户节能降耗投入不足,技术改造、大气污染防治项目、重点污染工业企业尾气排放综合治理工程进展较慢,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

六是体制改革任重道远,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职能转变还不够快,服务效率还不高;投融资体制不够健全,融资难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难,影响中央项目资金到位。投资监管环节薄弱,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农村改革体制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村加快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法制环境建设滞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等。加上一些改革措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加大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四、推进《纲要》实施应采取的举措

“十一五”规划实施还有今明两年,这两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时期。从目前我市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有很多好的机遇。国家实施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民生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我们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提高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有利于我们破解“三农”难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省委、省政府实施“一带两圈”战略,为荆州加快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有利于荆州更好承接国外资本和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同时,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增加,我市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等方面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就业、“三农”、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会进一步显现。这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构成了新的严峻考验。进一步推进《纲要》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关键是要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一揽子扩内需政策措施,围绕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更好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着力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1、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启动“内需”步伐。坚持把增加投资和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积极争取中省投资和扩大招商引资,着力加强水利、交通、城建等项目建设,努力发挥扩投资、保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投资调度与监测分析。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开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放权、提速、减费”;加强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明确协调服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投资监测分析,全面掌握投资运行动态,及时发布投资政策、投资导向、项目信息等,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合理投资。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能源建设、新农村建设、开发区平台建设、流通领域建设等八个方面的项目建设。狠抓汉宜铁路荆州段、国电长源热电联产、纺织印染循环工业园,深圳(荆州)电子工业园、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荆南四河堤防加固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荆沙发电厂、洪监高速、荆岳铁路、江南高速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实施的契机,做好文化旅游和沿江产业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工作。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动向,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重点,抓住国家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机遇,结合我市实际,加强沟通衔接,在培育高技术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等方面策划储备一批项目,特别是策划大项目,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对项目进行清仓查库,进一步完善前期工作,使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的“笼子”。四是加大国家资金的争取力度。全面用足、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主动出击,抢占先机,认真抓好向上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扶持工作。争取在“三农”投入、城乡保障性住房、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社会发展、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实行领导负责、专人跟踪和重大项目特事特办、专人专办的办法,对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实行重点申报,加强与国家、省发改委的联系和汇报,加大赴省进京的工作力度,重点争取一批500万元以上的中央投资项目。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重点,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人口素质提高、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组织实施优质稻产业提升工程、畜牧业振兴工程和水产业壮大工程等“三大工程”,带动粮棉油、畜牧业、水产业、果蔬业和林木森工等优势产业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即将启动的“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根据“种养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的思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继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我市主导产业的优势,着力打造10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产业(现代渔业、油脂加工业、畜禽加工业、粮食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石油机械、纺织印染、盐化工、医药化工、汽车零部件业)。重点抓好企业培育,力争培植一批税收达3至5亿元的骨干企业。坚持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为重点,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优化工业布局,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三是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进一步完成商业流通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加速流通现代代建设。围绕提升城市流通功能、科学规划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全面提升和优化流通业态结构。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千方百计启动农村市场。积极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落实节能降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支撑和不竭动力。要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专利发明,开发知名品牌,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资金变技术、技术变资金、资金再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

3、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建立标本兼治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新格局;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办法,实行节能减排任务层层分解,强化目标责任制、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节能减排准入制度。二是继续抓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管理规定,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加大环评区域限批力度,强化生产许可证管理,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快淘汰水泥、钢、铁、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实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和检查制度。三是突出抓好节能重点项目工作。督促全市50家重点节能企业开展生产工艺、设备和管理节能,开展节能审计和节能达标活动。同时,抓好50个重点节能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狠抓已申报项目的落实,推动全市节能工作进一步深入展开。四是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

4、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改革促开放,开放促发展,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借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大胆改革,率先突破,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发展新路子。二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真解决企业改革遗留问题。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改制刹尾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和完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全面实施部门综合预算,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三是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和廉洁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强化社会监管。四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项目引投资、以存量引增量,重点加大对国际国内500强企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对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化工、机电、轻纺、农副产品等骨干产品出口,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

5、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一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落实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政策,提高失业保险金的规定,落实对高等院校学生食堂补贴政策,稳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加快建立低保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贫困人口救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抓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努力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三是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事业,保障困难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好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传染性疾病对健康的危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艺创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切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偏高问题。四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积极构建“诚信荆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全社会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 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