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动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决议》的情况报告

日期:2014-08-28 来源:未知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动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决议》的情况报告

——2012年2月28日在荆州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

荆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动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决议》的落实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市政府对市人大这一《决议》十分重视,市长李建明三次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如何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是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明确时限和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按照《决议》要求,加快推动资源整合开发,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二是成立时任副市长朱惠民为组长,张卫平副秘书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市财政、国资委、旅游、文物、城投等部门和荆州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抓好《决议》贯彻落实工作;三是由市政府研究室就古城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专题调研并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汇报;四是市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摸底,完善我市“十二五”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按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素,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打造核心景区,不断提高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五是成立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建立资源整合的平台;六是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解决三国公园遗留问题。

二、创新体制,建立整合平台

成立了荆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整合分散于各单位的文化旅游资产。将原市城投公司所属三监狱宗地、市文物局所属荆州古城墙旅游服务公司、市旅游局所属荆州国旅与荆州区所属关帝庙、张居正故居、三国公园注入公司,二期将市文物局所属开元观与万寿园、荆州区所属盆景园与玄妙观及其他部门所属的文化旅游资产注入公司。公司的成立,将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为逐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开发经营、投资融资、人才培育、宣传推介和利益分配新机制开辟了一条新路。

2011年8月10日,朱惠民副市长组织市发改委、国资委、财政局、文化局、文物局、旅游局、城投等相关单位专题研究决定,以荆州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为平台,采取行政手段和市场运作方式,对中心城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会后,成立两个工作组,分别由国资委、财政局牵头,委托相关评估事务所在10月30日前完成了对中心城区现有旅游资源三监狱搬迁区、古城墙旅游服务公司、荆州关公馆、张居正故居、荆州国旅、三国公园等单位的人员、资产、经营情况进行评估、摸底和登记造册,为整合资源提供完整、准确的相关依据。12月14日,市政府再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打造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明确资源整合的时序。今年以来分管副市长或副秘书长分别两次组织相关部门和荆州区主要负责人,就资源整合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与协调。

深化改革,大胆实践,在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同时,根据我市实际,充分研究,按照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新模式,完成了组建荆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工作方案。以建立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投资、建设及营运管理平台为目标,按照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第一步,先整合经营性资源,将荆州市古城墙旅游服务公司、荆州关公馆、张居正故居和荆州国旅、三国公园五家单位资产及人员整体划转到文旅投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荆州区、市文物局在文旅投公司占一定的股份。第二步,整合开发性资产,将原三监狱的土地资产整体划转给文旅投公司,土地收储成本及相关费用待该土地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后偿还给市城投公司。第三步,整合战略性资源,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楚故都纪南城、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带战略性的项目,都通过文旅投公司这个平台招商、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文化旅游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荆州文化旅游产业。方案待政府审批后实施。

三、科学规划,加强产品开发

抢抓“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良好机遇,对全市重大旅游项目进行再策划、再包装。荆州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但开发程度较低,缺少有支撑作用的景区。针对这一现状,以《荆州市旅游总体规划》、《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为依据,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水准、荆州特色”的要求与统一规划的原则,相继完成了海子湖生态旅游区、荆州古城景区、洪湖旅游景区、石首天鹅洲旅游景区、文博园区、洈水景区等总体规划,充实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库,积极向省旅游局、国家旅游局争取纳入了省、国家“十二五”项目笼子。

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近期将对荆州古城旅游区分散旅游景点实行统一销售、统一政策、统一分配的经营模式,目前已制定了“东门城楼、张居正故居、关帝庙、电瓶车、朝宗楼、城墙博物馆”等主要景点一票制方案,武汉、宜昌等周边地区荆州一日游、两日游线路方案。从而使城区主要景点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了“龙头带动、核心支撑、线路统筹、协调发展”的新突破。同时,市旅游局加大了对全市文化旅游商品、纪念品、土特产等开发力度,组建专班按照市场运作模式负责指导、统筹全市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

四、抢抓机遇,推进项目建设

根据《局、省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要求,策划编制了六大重点项目,倾力打造一批真正具有我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范作用的特色项目。目前,六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一是楚故都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投资2600万元的纪南城至八岭山文保专用通道已实现全线通车。投资近1.4亿元,拆除了各类建筑9万多平方米,清理场地13万平方米,并已移交文物部门。目前,《楚纪南故城保护工程(一期)方案》、《楚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展示设施设计》已编制完成,预计到2015年,将基本实现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文物本体、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的真实、完整、全面保护和有效传承。

二是八岭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目前,八岭山景区(一期)道路设计方案和公园主入口区建筑施工图设计方案已编制完成,将按照“现场保护、现场展示”的思路,着力打造自然生态与楚国陵园完美结合、考古遗址与森林公园相得益彰、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全国唯一的原生态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发展。

三是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先后筹集资金近3亿元,征用土地731亩,修建荆州城至熊家冢文保专用通道47公里。总投资1亿元的熊家冢车马坑遗址保护展示厅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该工程将历史地再现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完整格局。

四是荆州古城墙保护维修与环境整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完成荆州古城护城河清淤截污、护岸整治、污水治理和水系连通工程,疏浚土方10.6万方,浆砌驳岸1.8万方,新建城南、草市两座污水处理厂,拆除荆州城墙保护范围内违章建筑约80万平方米,新建东门、小北门、新北门、新南门等广场280万平方米。通过荆州城墙的保护维修,将形成以荆州城墙为主体,实现城墙保护维修与周边环境风貌改善相统一,打造荆州城市新景观。

五是中国楚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中国楚文化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新馆)建设纳入国家发改委和湖北省“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面向全球公开征集的荆州博物馆综合陈列馆暨荆州文博园区景观概念性设计方案已完成专家评审,正在进行深化设计;以荆州博物馆和文保中心为依托建设的中国楚文化博物馆,将成为全国一流的文物博览园和兼具文物保护展示与市民休闲游憩功能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六是荆州文保中心科研大楼建设项目。该项目由省、市共同投资9300万元,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文保中心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土地划拨453亩(其中水面280亩),拆除违章建筑2617平方米。五一前可投入使用。

策划并编制了荆州市动漫创意文化产业园、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川主宫荆风楚韵戏博园等三个大型项目,为培育我市文化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宽发展平台。目前,相关部门正研究制订配套政策,创造更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条件。

五、招商引资,培育市场主体

借省部共建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和省委、省政府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契机,提神鼓气,加快荆州旅游产业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力度。拟与四川华通公司合作投资100亿元整体开发、包装荆州古城,加大关公文化园、游客集散中心、文博园区等项目的推进力度,努力打造旅游集团和旅游龙头,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龙头带动、核心支撑、线路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尽快完成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势的转变。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工作政策性强(如文物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矛盾)、涉及面广,资源分散,政出多门。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任务量化,落实到相关部门、单位,责任到人,并实行跟踪检查通报制度。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载体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加大持扶力度,支持公司开展旅游资源整合、项目规划和开发工作,优质项目资源优先安排;支持公司开展直接融资,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将其打造成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的主力平台;授予公司荆州古城旅游区电瓶车营运、游船营运、广告发布等特许经营权等;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及工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总之,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适时研究出台力度更大、优惠更多的政策措施,为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及文化旅游业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