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报告

日期:2021-12-06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

体系建设的报告

——2020年6月30日在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荆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玉秋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情况,请予审议。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下同心、主动应对、全力以赴,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成果。截至6月22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80例,累计治愈出院1528例,治愈率96.71%;累计病亡52例,病亡率为3.29%;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81例,其中转为确诊2例,解除集中隔离78例,尚在医学观察1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强化党的领导。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打响,市委市政府就明确了“举全市之力打一场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定位。2020年元月21日迅速成立由市委书记何光中、市长崔永辉两位同志任指挥长的疫情防控指挥部。市指挥部成立以来,严格按照战时运行体制,24小时指挥值守,坚持每日集中会商,研判疫情,分析趋势,研究对策,在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攻坚战、歼灭战中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役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精准调度、督办落实重要作用。坚持“四级书记”抓防控,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前线指挥、一线调度。市“四大家”领导下沉各县市区分片督导,县市区领导进驻乡镇和街办指导督办,党员干部充实社区、村组防控力量。31450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和12455名社区村组党员干部踊跃参加村、社区疫情防控战,筑牢基层堡垒。

(二)坚持强化联防联控,工作专班切实履职。市指挥部成立由市领导牵头负责的各专项工作组,市领导靠前指挥,亲力亲为,深入基层一线,实地查看各项防控措施落地情况,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各工作专班抽调精兵强将,主动开展工作,确保防控工作无漏洞,无死角。1月24日启动Ⅰ级响应,关闭荆州火车站,停运营运车辆,取消一切聚集性活动。落实县、乡、村、组四级隔断,管控和隔断国省道34条、农村公路6505条、高速公路出入口36个。全市划分15651个责任区,组建636个防控小组,成立790个防控突击队,负责小区(村组)封控管理、重点人员排查、公共场所巡查、信息报送、宣传教育和环境消杀等工作。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排查639.2万人,其中返乡人员79.4万人、武汉返乡人员22.9万人,排查发热病人7.2万人。

(三)群防群控筑牢防控基石。充分发挥群防群控优势,依托基层组织和群众力量,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基层管控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一是健全社区防控预警系统,对进出人员严格落实信息登记、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对发现的发热人员,按程序立即安排到发热门诊就诊。二是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工业企业、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专项检查。组织执法人员下沉各县市区卫健局和医疗机构开展院感防控专项执法检查。全市共督导检查企事业单位5515家,覆盖到应查必查重点企事业单位。三是坚持开展疫情信息审核、监测、汇总上报,处置新冠肺炎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4855条,及时研判疫情发展趋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四是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市政府第一时间投入资金加强实验室建设,检测机构从疫情初期的1家增加到现在的 16家,日检测能力从最初的90份提高到现在的7000份,截至6月22日,累计完成核酸检测42万余人次,其中入院排查77933人。五是狠抓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健全工作和信息两个闭环,集合信息数据1000多万条,累计追踪密切接触者18720人。规范隔离管理,设置、改扩建隔离场所423个,隔离最高房间使用数为5501间。六是组织开展防控培训和心理援助,举办技术培训63场,培训人员5395人;实操训练85场,参训人员5343人次;上门指导复工复产复学企事业单位5515个;为4192人次提供心理咨询。

(四)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疫情前期,我们坚持提前谋划,坚持“床等人”的思路,把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作为应对疫情的关键之举。全市定点救治医院从9家增加到44家,隔离病房由506间增加到12304间。参与一线救治的医护人员从1280名增加至6256名。广东、海南共派出855名医务人员驰援荆州,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四集中”原则,对集中隔离人员和轻症患者,及早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建专家团队,对危重症患者采取“一人一案”会诊指导。充分发挥广东、海南医疗队在重症、危重症和医疗管理方面的优势,联合成立了荆州市中心医院和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规范各项诊疗工作,患者治愈率明显提升。搭建急危重症远程视频会诊平台,邀请钟南山院士为我市重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重症、危重症患者占全省的比重由最高的5.7%降至0.96%。在感染人数过千的市州,我市的治愈率排在第一。

(五)全力做好物资保障。面对医疗物资短缺困难,我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县财政直接投入资金5.71亿元。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争取省调度资金4.9亿元。调度9家生产口罩及相关医疗卫生设备的企业满负荷生产,累计生产非医用口罩2.16亿个、一次性防护服176万套、消杀产品2.36万吨;落实“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组织1000余家市场主体参与生活物资配送。市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共接受捐赠4.63亿元,累计支出4.35亿元。

(六)精准指导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准确把握疫情防控阶段性特征和应急响应级别变化,及时更新防控指引,加强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的防控指导,逐步放开在限制清单内的公共场所。对所有复工复产复学的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五有”(有防护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防护物资设备、有医护力量支持、有留观室和转运安排)防控措施。对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工业企业、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截至目前,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复工率100%;工业企业复工率、复岗率,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复工率、复岗率均已超过99%。指导学校开展疫情处置应急演练,完成开学教职工核酸检测22298人,初高中及中职毕业年级如期开学复课。疫后重振赢得主动。主动对接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湖北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积极谋划争取一批新基建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已争取中央和省预算资金39亿元(不含转移支付),中央新增专项投资项目通过省审核480个、资金564.9亿元。4月23日,利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2亿美元援助贷款资金的荆州市公共卫生中心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今年全省引进外资项目中开工最早、额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项目从谋划到开工仅用73天。大力开展“全员招商和项目争取年”活动,1—5月,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6个,合同引资总额750.35亿元,其中,引进工业项目132个、总投资675.85亿元。大力培育“线上消费”“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地摊经济”,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网底仍然薄弱。全市有公共卫生机构1821个,包括:市县两级疾控中心7个、卫生监督执法支队9个、妇幼保健院8个、采供血机构2个、急救中心7个、精神卫生医疗机构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3个,乡镇卫生院115个,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1575个。共有公共卫生专业人员3350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了公共卫生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基本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体系虽然建立,但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绝对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基层公卫人员年龄偏大、待遇保障低、技术层次不高、硬件设备不到位的问题,也影响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保障,但质量仍然不高。全市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开展,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电子建档人数470.6万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3.1%;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日益巩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精神卫生工作逐步规范,全市在册患者26607人,累计在管患者26484人,报告患病率4.76‰,管理率95.27%,规范管理率达95.05%,居家患者稳定率达9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标虽然逐步上升,但受限于有限的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服务的内容无法拓展,服务的质量不高,离群众的需求仍有差距。

(三)疾控和卫生应急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但应对重大疫情仍然艰难。全市在重大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慢性病防治、职业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按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有力应对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流感、“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等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传染病防治存在短板。全市疾控部门编制低于国家每万名常住人口1.75人的比例,流调消杀等专业人员缺乏问题严重;此外,财政投入不够,仪器设备配备不足,全市没有一家县级疾控中心取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医疗机构传染病专科建设滞后,硬件建设、设备配置无法达到传染病救治要求,医疗救治基础有待加强。二是应急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公共卫生的应急预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响应机制、部门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涉及到防控具体工作的专项预案尚不健全。针对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的应急演练缺乏,多部门协同作战能力有待加强。三是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本次疫情,还是依靠2003年SARS后建立起来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没有一个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医院和疾控、部门和部门、上级和下级之间信息不通,大量数据无法有效利用,很多数据需要人工填报传递,容易出现工作差错。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各项工作。一是坚持发挥“哨卡”作用,加强发热病人的规范管理。坚持疫情防控党委书记负责制,有效管理发热病人,进一步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加强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境外回荆人员的管控,发挥各级各类“哨卡”作用,严格落实“四早”,将可疑传播点牢牢锁住,切实阻断传播途径。二是坚持应检尽检、愿检尽检、能检尽检,严格管理无症状感染者。进一步加强疾控和医疗机构实验室建设,加大核酸检测力度,扩大核酸检测范围,真正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摸清底数,对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接人员规范开展集中医学观察、医学干预。三是坚持突出重点环节,强化科学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学校、养老机构、福利院、监所、农贸批发市场等重点单位的防控检查,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突出重点人群防控。确保发现一起、处置一起、扑灭一起,确保疫情不反弹、疫情防控成果不前功尽弃,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二)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完善的指挥体系,建设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多部门联动,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格局,建设全方位、广覆盖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力争建成区域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

(三)强化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推进市公共卫生及重大疾病预知预警应急体系项目建设,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推进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检验中心项目建设,实现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县级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全覆盖,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四)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传染病(胸科)医院专科大楼建设,加强各级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资源配置,构建多层级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推进中医药深度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强化中医医疗机构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健康养生项目建设,落实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健全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加强市、县、乡(镇)三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全市城乡、均衡布局、三级联动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制定大型公共设施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的预案。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规划临时可征用的设施。

(五)健全公共卫生工作保障体系。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设,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制度,提高物资保障能力。

(六)夯实卫生防病工作群众基础。进一步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深入持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将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