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旅游发展短板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1-12-07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关于荆州市旅游发展短板及对策的

调研报告

荆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20年10月27日)


荆州市人大常委会: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影响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促进我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工作计划,由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我市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5月,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制定旅游发展专题调研方案,对调研的内容、时间、方式等作出安排,并提请主任会议通过。6—7月,调研组在常委会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荆州区乡村旅游点、中心城区重点文旅项目和龙头企业实地考察、调研;分别召开由市场主体、政府及相关部门参加的旅游发展座谈会,就我市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推进我市旅游业复苏的对策及建议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8月,邀请荆州智慧旅游项目合作方携程集团智慧旅游首席运营官廖伟平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进行智慧旅游专题讲座。9月,调研组赴西北学习考察旅游发展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旅游发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荆州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十三五以来,我市抢抓旅游发展的黄金机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荆州市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完成旅游投资达200亿元,建成开放了方特园、园博园、海洋世界、洈水房车露营地、洪湖旅游港等景点景区;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境内高速、跨江大桥、城乡道路逐步联网,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去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0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8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84.4%、123%。2019年,随着我市重大旅游项目方特园、园博园的盛大开园,荆州旅游业迎来历史性井喷,荆州成为新晋网红城市。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市积极应对,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疫中寻机,化危为机”。为提振信心和促进旅游业摆脱困境,4月9日,市委召开座谈会明确实施文旅产业“复元工程”;4月18日,文旅部门启动感恩回馈抗疫医护人员和“旅游惠民月”活动; 5月19日,我市发起联合荆门、仙桃、潜江、天门等地文旅部门、旅游协会、文旅企业,成立了江汉旅游联盟,推出了江汉旅游年卡;5月22日,市委在荆州区召开了全市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有力推动了我市乡村旅游发展;7月,智慧旅游项目启动,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我市旅游营销、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提供信息支持;8月8日,开展“与爱同行,惠游湖北,乐享荆州”活动,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和限流、预约、错峰开放要求前提下,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荆州旅游;方特园、荆州古城、园博园等景点景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相关服务措施,推出一批新的游乐项目,赢得游客好评。今年“十一”长假,全市共接待游客222.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78亿元,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81%和75%,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去年两园开园给荆州旅游带来惊艳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市旅游发展的一些短板,今年的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

1.体制机制不健全。权责不明晰。市级层面统筹协调、系统谋划旅游发展不够。市、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部门内部审批、监管、执法机构权责不明晰,旅游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文旅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不利于办大事、办实事。氛围不浓厚。我市虽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但具体推动中政策引导扶持力度较弱,相关部门对发展“全域旅游”认识不足,创建地标性旅游品牌和发展大旅游的整体氛围不浓厚。财政供给不足。投入少且资金使用申请过程耗时较长、使用难度较大,旅游业发展保障不足。近几年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但所获得的成效并不明显,投入和产出未形成正比。市场机制不完善。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主体实力较弱;旅游营销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旅游市场不规范,违规经营活动时有发生;旅游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

2.整体谋划意识不强。全市景区建设各自为阵,没有相互衔接、无缝对接,缺乏全域规划、全域布局、全要素聚焦、全产业融合等综合性谋划。城市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以及项目建设的具体方案有效衔接不够。

3.供给结构不优。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文旅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突出表现为总量不足、种类失衡、品质不高。一是旅游资源丰富但产品的开发率不高。目前我市旅游资源体量普遍偏小,产品不精、竞争力不强,多为历史遗产类,且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可互动、可代入的景点少。二是A级景区数量不多,还没有实现5A景区零的突破。三是市场主体不强,除了方特,全市缺乏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大型旅游企业特别是综合性旅游企业。四是节庆活动知名度不高、影响不大。五是文化内涵不足,文物遗存保护利用不够,历史人文内涵挖掘不深,对市场吸引力不强,很多景点有说头没看头。

4.产业要素配套不全。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产业,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近几年来,我市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逐步完善和提升,但消费旅游、智慧旅游、旅游厕所、旅游交通等仍欠完善。游客集散、旅游公交、住宿、餐饮、停车场、智能信息化服务水平等均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旅游购物、餐饮、娱乐等业态发展不平衡,旅游与文化、商贸、科技、现代农业、新型工业融合有待取得根本突破。比如过江通道、高速公路出入口、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交通拥堵、通行不畅;城市停车难、停车乱问题突出;旅游标识标牌不完善、不规范;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餐饮一条街缺乏规模和地方特色,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地方特色产品和旅游购物商场均不能令游客满意;住宿设施和游客规模不配套等等。

5.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兴,旅游兴。目前,我市存在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观念守旧、文旅系统队伍能力不足以及由于市场、待遇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的优秀导游人才流出严重,导游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提高旅游队伍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6.文明程度有待提升。2019年度在全省旅游满意度调查中,我市排名第8位,虽较上年前进2位,但排名仍不理想。旅游满意度是对旅游大环境、旅游公共服务、旅游行业、旅游相关产业和总体感受的综合评价,一些不文明行为是造成我市旅游满意度排名不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出租车行业喊客、拼客、甩客、拒载、不打表乱象丛生,出租车司机不使用文明用语、爆粗口现象突出,严重影响荆州城市形象。

二、我市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补齐体制机制短板,健全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一是改革旅游发展的领导机制。坚持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将文旅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统一规划、统筹部署。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我市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时出台指导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意见或方案,用大会、文件来凝聚全社会旅游发展共识,用制度、措施来保障各部门旅游工作落实,形成共谋旅游大发展、共抓旅游大产业的氛围;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整合部门职责,强化部门之间联动沟通,各部门坚持融旅发展,用全域旅游发展思维优化本部门的工作目标,避免出现“旅游工作是旅游部门的事,让旅游部门唱独角戏”的状况。旅游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部门间的联络员;发挥旅游部门专业作用,激活各部门的旅游要素,让全域旅游成为政府及各部门谋划发展、推进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法,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合力,提升文旅部门综合统筹能力。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和创新。制定“引客入荆”奖励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统筹保障旅游发展的用地需求,保障和落实旅游重点项目用地指标。政府牵头组织大型旅游推介活动,多形式、多渠道的把荆州好的文旅产品推向全国,让荆州文旅在国内文旅舞台加大曝光量,更大幅度的占领现有旅游市场,做大做强荆州文旅品牌。探索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相应增加市民周末出游的半径,促进周边短途旅游复苏。三是建立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探索旅游综合监管模式,明确旅游综合监管职责分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注重标本兼治,建立旅游诚信体系,建立“红黑榜”,做到赏罚分明。

2.补齐规划短板,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积极对接《湖北长江旅游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融入省域、区域、专线旅游规划,扩容提质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坚持全域规划,打造以荆州区、纪南文旅区为核心的荆楚文化旅游中心,以洪湖市、监利市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核心的“东翼”红色乡情度假区,以松滋市为核心的“西翼”休闲山水度假区,以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为核心的长江滨江现代农旅体验带、长江水文化景观风情带、长江湿地生态自然风光带的“一心两翼三带”。

3.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一是规划旅游精品线路,打通交通瓶颈。开通旅游客运班车、旅游公交专线,加强旅游线路交通管理,构建顺畅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二是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咨询平台。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公共场所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满足游客需要。三是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按照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全面完善市、县、城区交通要道和旅游干线公路上的旅游交通标识。交通集散地、星级饭店、A级景区、星级交通旅游点、旅游服务及经营场所等旅游场所的标识标牌,形成完整统一、方便游客的旅游标识系统。四是加大力度解决停车难问题。尽快出台停车条例,规范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使用,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和挖掘现有停车资源潜力、加强管理等措施,切实解决景点景区、旅游经营场所停车难的问题。

4.补齐旅游供给短板,丰富旅游要素供给。一是继续加大文旅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方特二期、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荆旅集团、洪旅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旅游与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融合,打造更多更好的旅游景点。在景区建设或升级改造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找准文化切入点,注重在面沿上扩大增效,将项目不断拓展演化,做到极致,做成精品,强化参与性,增强体验感,让“大众旅游”成为旅游消费的主要群体。同时,注意避免在开发上直线思维,过分强调旅游的文化属性,陷入“曲高和寡”式的“孤芳自赏”,丢失旅游市场大众化的本质特性,让景区开发失去方向。二是赋予关公文化节、龙舟赛、马拉松等节庆和赛事活动更多的楚文化 、三国文化、水文化内涵。打造更具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到荆州旅游。三是从旅游、餐饮、文化、交通等多维度培育发展“夜经济”。完善“夜经济”发展规划,打造独具特色的夜文化,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把“宾阳楼光影秀”作为城市夜活动绚丽的名片,完善配套服务,丰富活动内容,让其成为荆州市民和外地游客向往的看点。四是打造美食一条街。引进知名企业开设连锁店,完善地方菜肴特色,培育本地老字号和知名品牌,形成规模效应。五是改善住宿条件。加大星级酒店创建力度,发展度假型、会议型、保健型、文化型等特色主题饭店。大力发展连锁酒店、快捷酒店,培育特色民宿等,配套完善旅游住宿服务设施。

5.补齐旅游人才短板,为荆州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聘请长江大学专家学者、文化旅游专家、民间文化研究代表人物等组建荆州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荆州历史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对文化旅游资源配置提出专业咨询意见,对荆州节庆活动进行整体谋划,提出专业建议,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二是组织旅游部门进行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知识培训,选派文旅区和文旅部门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学习、开拓视野、借鉴经验。三是加大对旅游中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依托高校培养和引进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文创策划、市场营销、乡村旅游经营等方面的人才。四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依托人才培训基地,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开展旅游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不定期地举办导游大赛,培养一批旅游服务标兵。五是提高旅游人才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对受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的旅游从业人员给予适当照顾。

6.补齐文明素质短板,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一是树立“主客共享、全民共建”理念。让城市有温度,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二是进一步加强《荆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贯彻实施和文明城市创建力度。“人人都是城市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旅游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尤其要整治被称为城市流动风景线的出租车行业不文明经营行为,切实解决出租车行业存在的车容车貌不整洁、服务不文明、经营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大力倡导文明礼貌、规范守法之风,提升出租车行业整体服务水平。重点对不使用文明用语、营运中使用对讲机聊天、吸烟、向车外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整治;对拼客、议价、拒载、绕行、中途甩客,在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集散地专用候客区不依次等客、喊客拉客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査处。三是加强旅游志愿服务。鼓励广大市民和大中专学生参与旅游志愿服务。在旅游景区、旅游商业街区、游客集散地等旅游场所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