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2-04-08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

——2021年6月21日在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荆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邓应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荆州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聚力推动农业产业变强、农村资源变活、乡风民风变好、乡村环境变美、基层基础变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呈现推进有序、落实有效的良好态势,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环境蝶变换新颜,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提升。2020年,全市上下努力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全力打好战疫、战洪、战贫“三场硬仗”,着力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稳住了农业农村基本盘,筑牢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为“十三五”划上圆满的句号。全市农业总产值808.07亿元、农业增加值484.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0.8%(快于全省平均增幅0.2个百分点)、0.6%(快于全省平均增幅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7元,增速-0.4%(全省平均增速为-0.5%)。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1494户、400524人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全面消除,3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含44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

一、主要特点

1.组织保障有力。市委书记、市长通过专题会、现场会、督办、暗访、调研等多种方式,亲自谋划部署、亲自督导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市委常委会会议14次、市政府常务会10次研究审议,市委书记调研督办40次,市长调研督办17次。在全省率先建立乡村振兴联点共建机制,市“四大家”领导多次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市人大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题视察、学习调研活动。实行市县两级党委常委联系深度贫困村制度,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和重点攻坚村,市县乡领导包联44个深度贫困村和98个重点村。

2.工作推进有序。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46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市乡振办设在市委农办,履行统筹协调、督查考核等职责。设立市领导牵头的“五大振兴”工作专班,督促指导落实。202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指导“三农”工作文件22个,市级组织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1次、拉练活动2次、暗访督查6轮,印发暗访和督查通报8期。编印《荆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案例集》,收录典型案例30个。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对县市区、功能区、市直单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进行考核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对在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中排名靠后的县市区进行工作约谈。

3.宣传推介有效。我市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全省首场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省委办公厅简报刊发我市“聚力五个振兴”、推进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经验。《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湖北荆州以“联点共建”推进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建设——“联出乡村新活力”。洪湖市梅桥村“小广播传递大能量”入选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案例。2020年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简报刊发我市8期,其中专版1期;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市乡村振兴新闻13条,其中央视《新闻联播》播出4条;湖北电视台《湖北新闻》播出12条;学习强国20多次宣传推介我市乡村振兴工作亮点,印发《荆州乡村振兴》工作简报32期,刊载“乡村振兴荆州在行动”专栏30多篇。

二、前段工作情况

1.农业产业正在变强。一是稳定农业生产。全市粮食总产连续六年稳定在90亿斤左右,水稻产量和油菜籽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淡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市州第一。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1060.6万亩、总产89.96亿斤,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年末生猪存栏198.47万头,占2017年末全市存栏的81%,完成省定任务的101%。油菜收获面积288.71万亩、产量48.67万吨。我市“菜篮子”工程考核位居全省前列。虾稻共作面积271万亩,水产品产量113万吨,其中小龙虾产量41.6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二是提升优势产业。监利和洪湖小龙虾产业纳入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扶持。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5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镇4个。监利市黄歇口镇、荆州区紫荆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36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0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位数量居全省第二。三是打响农业品牌。在全省率先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试行食用农产品合作证的主体1028家。2020年市级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9.88%。8家企业产品入选“荆楚优品”目录。叫响“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荆州鱼糕入选全国200强农产品公用品牌。“洪湖莲藕”登陆央视品牌强国工程,“荆州小龙虾”获评中国农民丰收节“最受市场欢迎名优农产品”,“笔架鱼肚”“洪湖莲藕”荣获第二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金奖。

2.农村资源正在变活。一是推进农村重点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证率99.9%。公安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获全国通报表扬。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58万亩,占农户承包地的76.9%。公安县“三社”体制机制创新获评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入围案例、湖北省改革开放40周年推荐案例。监利县“女粮王”毕利霞荣获湖北改革奖。洪湖春露合作联社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参加全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座谈会并作典型发言。二是加大投入力度。2020年全市农林水支出71.53亿元,比上年增5.4%,其中市直6.72亿元,比上年增1%;争取农业水利项目52个,争取资金总额10.4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15亿元,省预算内投资0.34亿元。2020年市本级财政筹集17351万元支持乡村振兴。2018—2020年全市统筹整合财政项目资金75.5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录722人,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储备村“两委”后备干部2800余人,其中贫困村“两委”后备干部621人。免费培训高素质农民2507人,累计培养农村各类实用人才2.1万人。实施“能人返乡工程”,2020年吸引返荆留荆就业创业11980人。选派229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一线开展技术服务、科技创业。

3.乡风民风正在变好。一是实施乡村文明实践行动。挂牌运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所110个、站1307个,整合阵地平台471个,组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2312个,培育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项目184个,2020年组织开展涵育乡风文明、抵制陈规陋习活动2000余场次。松滋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城市。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336场次,3人上榜全国视频展播平台,毕利霞在全省报告会上宣讲。获评全国文明村镇6个、全国文明家庭1个、省级文明村镇69个、市级文明村镇154个。我市谢爱娥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受邀赴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二是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侦办农村涉黑涉恶组织25个,“六清”行动核心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推进“一村一辅警”全覆盖,配备专(兼)职驻村辅警1429名。2020年农村地区刑事类警情351起、治安类警情569起,分别下降5.1%、6.4%;“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常态化,覆盖率达到92%;在所有村(社区)普遍建设法治宣传橱窗、园地、广场等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到100%。建立村居调解组织1845个,村居调解员达到6694人。2020年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达到99.85%,未发生因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引发的群体性和个人极端案事件。三是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127个乡镇(街道)、1859个村(社区)成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98%以上。组建“网上红色文艺轻骑兵”200余支。举办农家书屋进基层文化惠民活动,2020年“送戏下乡”800场以上。农村智能广播网实现全覆盖,小喇叭发挥抗疫抗灾宣传应急大作用。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分别达到88%、95%。“五虾闹鲇”、“楚简制作技艺”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松滋市“从'五缺'到'五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港湾”成为我省唯一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4.乡村面貌正在变美。一是打好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村庄颜值显著提升。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累计建改农村户厕32.26万户、农村公厕1783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9.6%。化肥农药实现减量,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8%,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2.6%。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全省一类县市区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在松滋市召开。二是开展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在全省率先出台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成1527个村庄分类,编制439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纳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16个、示范村146个、整治村557个。创建全国特色小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4个,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洪湖市在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视频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三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秸秆禁烧考核摘取全省六连冠。荆州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村庄绿化43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8%,路渠林网绿化率达到97.5%,建设省级森林城市6个、国家森林村庄15个、省级绿色乡村25个。入选省级幸福河湖示范9个、示范单位35个、示范人物67名。对483公里长江干流、93公里长江故道等重点水域实施为期10年的全面禁捕,建档立卡渔船渔网回收拆解率、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和社保补贴到位率均达到100%。

5.基层基础正在变实。一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达标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475个,达标率99.1%。调整不胜任村党组织书记89名,整顿销号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48个。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3个。深入开展红色党建擦亮美丽乡村底色活动,江陵县探索“左三右三”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广公安县“三社发展”模式、石首市“富集体”现象和江陵县联村发展等壮大村集体经济经验。145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占比97.98%。过10万元村占比78.54%。石首市焦山河村村规民约入选全国百篇优秀案例。二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7543公里,建成3110公里“美丽农村路”; 乡镇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273个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开展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自然村通生活电、生产动力电全覆盖。在农村区域累计建设通信铁塔437个,改造存量基站1521个,实现光纤网络通村到组。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8个、电商产业园10个,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我市在全省高标准农田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公安县麻豪口水厂获评全国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三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乡镇卫生院“四化”达标率、村卫生室“五化”达标率分别达到71.6%、87.9%,现有117家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448人;村卫生室2108个,合格村医4589人。监利市成为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洪湖市、石首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公安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投入4.54亿元新改扩建义务教育校舍25.3万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30.2万台(件/套)。115个乡镇(管理区)建有公办中心园,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76.4%。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实现清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预算完成率达到100%。105个乡镇福利院的运营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2020年为 60803 名重度残疾人和 45267 名生活困难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2073.48万元。

虽然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稳产保供压力较大。我市农业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旱涝、高温、冻害等交替出现,基本上是“年年有灾、季季有灾”。近年来,水稻病虫害、夏玉米草地贪夜蛾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压力较大。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偏慢。我市农产品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7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值远低于先进发达地区,也低于周边先进地市。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困难,资金紧张仍未缓解,不少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我市规上企业大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92.65亿元,比上年下降9.9%。

三是农民增收空间逐渐收窄。农业生产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纯农户来自农业的收入长期徘徊甚至下降。受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叠加,农民工难以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去年前期疫情导致大量农产品滞销,后期梅雨季节洪涝灾害又十分严重,导致农业生产主体损失较大,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负增长(-0.4%)。

四是“三农”领域短板仍然突出。与城市相比,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设计、建设标准偏低、水质保障程度不高、水源保障不足。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自然村通信能力不足、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偏低,通行条件差,道路养护和管理不到位,路网连接不畅,机耕道、产业发展路、乡村旅游路等建设滞后。农村改厕群众发动不充分,资金配套不到位,管护机制不完善。农村缺乏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大等。

三、下段工作计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强市建设的关键五年。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荆州要切实担负起农业大市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实举措,谋划推进“三农”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1.聚焦“一个主题”。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产业兴旺为主攻点,以乡村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革创新为主动力,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全面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打造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2021年,粮食产量稳定在90亿斤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830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2万元。到“十四五”末,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2.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准确把握“全面推进”的战略部署,以示范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二是准确把握“产业为重”的首要任务,巩固粮油、水产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培育新型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准确把握“城乡融合”的根本遵循,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

3.推进“一个衔接”。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分类梳理,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防止急刹车。二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三是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继续保持“两不愁三保障”和社会保障类政策总体稳定,适时调整优化产业就业支持发展类政策,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用好公益岗位。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强化运营管护,完善利益分配,确保扶贫资产效益稳定可持续。

4.实施“六大行动”。一是实施稳产保供行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52万亩。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洪湖水生蔬菜、监利小龙虾、公安葡萄、松滋橘柚、江陵吊瓜、石首西兰花、城郊“菜篮子”等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开展禁捕政策宣传“六进”,推进长江“天网工程”建设,巩固渔民转产安置成果。二是实施强链补链行动,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培育1个过100亿元龙头企业,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培育100家行业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100万农户增收,锻造一批产业链,集中力量培育特色淡水产品、优质稻米、菜籽油、生猪四大农业产业链。全力打造整合一批农业品牌,重点打造“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打响“荆州大米”“荆州鱼糕”“洪湖莲藕”等产品品牌。建立市县领导牵头抓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市级财政每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每个县市区每年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中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用于产业链建设。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开展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路、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四是实施科技支撑行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支持荆州双绿源联农科技公司建设芯片育种研发基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支持荆州高新区打造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区、农产品区域交易中心、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力度,2021年新增返乡就业创业人员5000人以上、培育高素质农民2500人以上。五是实施乡村治理行动,夯实农村现代化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序开展乡镇、村换届工作,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加强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支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打击整治“涉诈涉毒涉赌”犯罪。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六是实施改革攻坚行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和产权制度等改革。完善县、乡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职能和体系。强化乡村产业用地保障,优先保障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和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深化农垦、供销社等改革,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口子镇。

5.强化“一个保障”。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全市每年统筹整合财政资金规模达到15亿元以上,县市区每年按不低于10%的行政村(农村社区)、每村不少于1000万元的目标安排统筹规模,用10年左右时间,分片区分批次,压茬推进,实现乡村建设行动全覆盖。实现乡镇和行政村(农村社区)乡村振兴工程全覆盖。完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将乡村振兴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健全问责约谈制度。

下一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将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继续弘扬“三干作风”,发扬“三牛精神”,推进“五讲五转”,坚决扛起农业大市使命担当,奋力开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局面,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为荆州“转型赶超、加快复兴、绘就新画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