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上半年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2-04-08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2021年上半年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1年8月26日在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万玲玲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计划指标进展良好,实现了经济持续恢复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35.9亿元,同比增长28.1%,比2019年同期增长3.4%,总量居全省第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3%,居全省第3,比2019年同期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8.2%,居全省第8,创近三年来最好位次,整体恢复至2019年同期七成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9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居全省第4,总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9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5亿元,同比增长62.1%,增速居全省第6,恢复至2019年同期98.5%。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84元、9006元,同比分别增长23%、24.1%,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8.6%、11.4%。

1.产业发展稳中提质。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9.11亿元,同比增长16.1%,两年平均增速6.1%。全市夏粮收获面积255.6万亩,同比增加3.7万亩。工业生产企稳回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轻工建材、化工医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全面增长。出台了《荆州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文化旅游业复苏强劲。上半年接待游客26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9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09%、98%。“五一”假期,荆州入围全国旅游订单量增速最快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2.投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项目储备谋划力度加大。上半年,全市三库平台入库项目980个,总投资7965.8亿元。储备库304项,总投资4122.5亿元;储备库向建设库转化率34.78%。大型项目引进有力。狠抓12条重点产业链,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加快推进100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工落地,先后招引玖龙纸业、山鹰纸业、美的白色家电产业园、华鲁恒升、亿钧新材、仙鹤纸业等6个百亿项目,刷新了荆州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速度。重点项目有序推进。31个省级重点项目已开工21个,开工率68%,荆荆铁路、玖龙纸业、美的冰箱洗衣机新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荆州沙市机场成功通航。荆州热电二期扩建、荆州铁水联运煤炭储配基地二期等重大能源项目有序实施。争资争项取得新突破。推进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荆州跨长江发展纳入《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荆州全域纳入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支持范围。今年以来,争取各类中省预算资金10.68亿元,79个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初审,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1.77亿元。

3.区域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城市能级加快提升。主城区与功能区逐步融合。老城区城市更新行动有序实施,荆州古城疏散和保护稳步推进。荆北、沙北新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荆州开发区工业振兴崛起主战场地位明显提升,纪南文旅区文旅产业特色品牌影响显著增强,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辐射逐步扩大。县域发展动力稳步增强。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各县市区围绕“1+2+1”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和打造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启动了乡村振兴第一批208个推进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5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荆州鱼糕”入选全国200强农产品公用品牌,“洪湖莲藕”入选央视“品牌强国工程”名单。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上半年,全市36个国省控断面(水域)中优良断面(水域)27个,占比为75%。PM2.5同比下降2.6%;优良天数比例为88.8%,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长江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深入贯彻《长江保护法》,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2020年全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综合评估第5,再次获得优秀等次。环保督察整改有效落实。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47项整改任务,已完成44项。交办129件信访件,已全部整改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专项督察反馈23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3项,达到序时进度10项。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逐步落实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支持民企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营商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企业开办“9210”标准全面推行,水电气并联审批时间压缩在5个工作日内。上半年,全省“一网通办”考核中,荆州排名靠前。执行案件执结率、法定审限内执结率位居全省前列。多元化开放平台加快构建。积极建设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推进荆州综合保税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申报和建设。大力推动港口资源整合,争创荆州港纳入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发挥汽车零部件、纺织品、石油机械三大出口基地优势,加快开拓外贸市场。

6.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过渡期政策,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加强监测帮扶,目前无返贫致贫现象。就业工作稳步提升。组织外出返岗76万人,稳定市内就业岗位21万个,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9%。教育布局继续优化。新建、改扩建校舍39.7万平方米,增加学位3.2万个。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建设。谋划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建设项目193个,总投资161亿元,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控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建成,全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二、当前形势预判及做好下半年工作重点

当前,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恢复。但我市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省委应勇书记亲临荆州调研,提出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荆州高质量发展引航指路、鼓劲提气。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疫情反复冲击明显,实体经济复苏缓慢;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投资后劲不足。基础设施投资接续不够,项目有效储备不足,部分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偏慢。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偏慢,收支矛盾风险累积。精准招引项目、争取项目不够。聚焦“6+1”主导产业招商不够,引进龙头企业偏少。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基础性、关键性改革还不到位。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关键在下半年,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聚焦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年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1.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是健全疫情防控体系。总结我市快速果断处置散发疫情经验,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络;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二是抓好联防联控。严格落实“快、严、准、实、统”工作要求,坚决守住守牢外防输入关口。突出“人物地”同防,强化重点人群、重点部位和重点区域管理。全面推进疫苗接种。三是加快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推进隔离场所规范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荆州中心医院荆北院区二期工程、市中医院中医特色大楼等重大项目。

2.着力推动重大举措落地。一是加强“十四五”规划实施。抓好“十四五”规划纲要任务分解,推进“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发布,推动各类规划有效实施。二是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应勇书记在荆州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开展“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暨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大研讨活动,凝聚各方智慧,在重大政策支持、重大项目落地、重大瓶颈破解、重大要素保障、重大改革创新等方面加强研究,提出建设方案和路径。三是加快推动重大政策落实。结合贯彻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制定我市落实措施。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机遇,研究提出我市打造省内乃至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建议。

3.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一是抓好争取对接工作。积极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对接国家和省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湘鄂川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争取更多的荆州元素纳入其中。二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对2021年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655个亿元以上项目、100个省市重点项目实施清单管理。加快建设荆荆铁路、二广高速改线等项目,全力推动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城区水环境治理、柳林洲生态修复、公安县岸线整治等项目实施。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长江大学南扩、荆州理工职业学院迁建等项目建设。三是抓好招商引资。紧盯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隐形冠军、中国上市公司等精准招商。瞄准本地龙头企业、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紧盯重点区域开展招商推介,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4.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升级传统产业。围绕“6+1”主导产业、“1+2+1”产业,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推进全市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实施技改升级行动,落实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招大引强,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壮大现代服务业。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水文化资源,推动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集群式发展。以浩吉铁路和荆州港为依托,打造南北物流通道和长江物流通道枢纽。加强商贸物流、冷链物流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和若干县域次中心。

5.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持续推进县域经济和块状经济加快发展。借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深化区域合作。加强监利、洪湖与武汉城市圈的联系,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宜都、松滋区域协同发展先行区。二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大学城和科创大走廊项目建设,打造长江中游高教新支点、两湖平原科创动力源。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三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湘鄂西革命老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切入点,打造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统筹推动“一江两岸”一体化发展,建设荆江两岸绿色发展示范带。持续实施古城保护与人口疏散。

6.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安全建设工程前期工作,推动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修编。二是抓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物价工作。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做好粮食安全考核。加快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扎实做好农产品成本调查、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以及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工作。三是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实施就业援助保障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建设,帮助有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7.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清、减、降、通”专项行动,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二是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动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措施在荆州落地。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公平竞争审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产权保护等工作。三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深入推动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建设,加快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复制创新。加紧出台综合保税区、加工贸易产业园等园区招商引资扶持办法,全力推进园区招商工作,壮实外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