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日期:2022-04-08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2020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2021年10月27日在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上

荆州市财政局局长项一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荆州市2020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2020年末,全市国有资产总额2985.77亿元(含公共基础设施未入账部分446.66亿元),比上年增加514.73亿元,同比增长21%;负债总额1336.39亿元,比上年增加315.21亿元,同比增长31%;所有者权益总额1202.72亿元,比上年增加303.26亿元,同比增长34%;资产负债率为44.8%,较上年增长3%。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1.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文化企业)。

2020年末,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745.81亿元,比上年增加479.12亿元,同比增长38%;负债总额1054.46亿元,比上年增加265.2亿元,同比增长34%;所有者权益总额691.35亿元,比上年增加213.92亿元,同比增长45%;资产负债率为60.4%,较上年下降2%。其中:市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12.74亿元,比上年增加223.36亿元,同比增长25%;负债总额743.7亿元,比上年增加149.71亿元,同比增长25%;所有者权益总额369.04亿元,比上年增加73.65亿元,同比增长25%;资产负债率为66.84%,较上年基本持平。

2020年全市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95.45亿元,同比增长22.24%;实现利润总额16.16亿元,同比增长131.85%;上缴税收4.46亿元,同比下降0.02%;净资产收益率2.33%,同比增长60.1%。其中:市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70.75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总额12.17亿元,同比增长27.56%;上缴税收2.32亿元,同比下降35%;净资产收益率3.3%,同比增长2.1%。

2.文化企业国有资产。2020年全市国有文化企业共6家(均为市直企业),2020年末资产总额13848.9万元,负债总额7097.61万元,所有者权益6751.29万元。2020年营业收入8462.18万元,利润总额17.45万元,上缴税费188.57万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2020年末,全市地方金融企业资产总额38.25亿元,同比增长1.41%;负债总额4.26亿元,同比增长20.68%;所有者权益34亿元,与上年度持平。国有资本权益30.52亿元,同比增长1.42%。国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89.79%。其中:市直地方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0.32亿元,同比增长2.16%;负债总额1.85亿元,同比增长19.35%;所有者权益18.47亿元,同比增长0.71%。国有资本权益17.67亿元,同比增长2.55%。国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95.69%。

2020年度,全市地方金融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0.99亿元,同比下降2.24%;实现利润总额3175万元,同比下降13.51%。其中:市直地方金融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31万元,同比下降5.94%;实现利润总额2636万元,同比增长15.77%。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2020年末,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755.05亿元,比上年增加138.82亿元,同比增长23%;负债总额277.67亿元,比上年增加49.28亿元,同比增长22%;净资产47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资产负债率36.78%,比上年下降0.28%。

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为262.79亿元,比上年增加13.71亿元,同比增长6%;负债总额146.7亿元,比上年增加12.85亿元,同比增长10%;净资产11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资产负债率55.82%,比上年上升2.08%。其中:市直行政单位资产总额197.2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6.11%。事业单位资产总额557.85亿元,占资产总额的73.89%。

2.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2020年末,全市登记公共基础设施总额446.66亿元(不含已纳入资产会计核算范畴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资产净值147.24亿元)。

全市已纳入资产会计核算范畴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资产净值147.24亿元,其中:交通基础设施为公路22545公里,航道1059公里,港口57个;水利基础设施29.4亿元,占比20%,包括水库工程113座,水文基础设施175座;市政基础设施95.82亿元,占比65%,包括城市道路749公里,城市道路桥梁62座,城市照明53406盏;政府储备物资1.41亿元,占比1%;文物文化资产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文物藏品21.84万件/套;保障性住房为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公共租赁住房19303套,净值20.61亿元,占比14%。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2020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409931.16公顷,其中:湿地为14693.8公顷,占总面积的1.04%;耕地为691272.82公顷,占总面积的49.02%;园地为16993.79公顷,占总面积的1.2%;林地为107335.3公顷,占总面积的7.61%;草地为1440.33公顷,占总面积的0.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146295.5公顷,占总面积的10.37%;交通运输用地为13653.22公顷,占总面积的0.9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399000.2公顷,占总面积的28.29%;其他土地为19246.2公顷,占总面积的1.36%。

长江、汉水流经本市流程分别为483公里、126.4公里,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373条,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87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4054亿立方米,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个(洪湖,面积308平方公里)。

全市共发现矿产35种,其中有查明上表资源储量的矿产18种,保有资源储量87874万吨。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提质提效,国资监管不断加强。制定《市属企业资产租赁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资产租赁监管。市直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1.05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0.92亿元,用于支持和改善民生。

重抓重点,国企建设不断推进。深化央企合作,与央企共签约8个,协议投资总额403.86亿元,占年度计划841.38%,荆州高新区中农绿城项目、洪湖市10万吨/年燃料乙醇项目、江陵县湖北中化东方肥料公司年产50万吨新型肥料等央企合作项目共新增投资37.36亿元,占年度计划124.53%。升级“党报云中央厨房”,建设城市融媒体中心。已建成的城市融媒体中心采用一体化设计,建设有荆州政务发布厅、移动新闻生产工作站、全媒体虚拟演播室、AI智能新闻生产空间等全媒体智慧空间工作站,涵盖内容生产、移动传播、数字出版、信息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等五大场景应用模式。依托城市融媒体中心,设立若干个创新工作站,实现“一个中心,多点辐射”格局,通过整合中心城区传媒资源,形成城市传媒资源热岛效应,打造城市媒体融合试点单位。

共建共享,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打造国资优质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拟订《荆州市政府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进一步下放权限,优化办事程序,提高效率,加快推进国资监管职能转变。落实省政府关于减免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微企业房租的政策,出台《推动全市国有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十七条政策措施》等多项“干货”“硬核”,为企业在疫情防控中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强信心和强大助力。

群策群力,国企改革不断深入。编制“十四五”规划,出台《荆州市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协调解决湖北博尔德土地征收等工作,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中省在荆企业8家已完成和市属企业供电分离移交,11家已完成物业管理分离移交,15家在荆中省市企业和市属4家国有企业供水分离完成工程改造施工。

助攻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印发《市国资系统2020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要点》,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及时对市属出资企业金融债务台账进行汇总分析,对发现的风险限期整改。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兴办实事开展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向所联系扶贫村共投资77万余元,统筹各类资金19万余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沟渠疏通等。全力做好绿色发展,城发集团积极投资沙市洋码头生态修复与保护,公交总公司更新120台新能源公交车,修建充电桩50个,持续推进“绿色公交”、“环保公交”,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完善管理体系,落实出资人管理职责。印发《荆州市市级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管理暂行办法》,深化财政“放管服”工作职能,坚持管资本主线,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按照管理方式分类施策,充分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增强企业活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化改革创新,优化金融布局结构。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职能,坚持保本微利,落实政策惠民,开展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着力优化融资结构和产品体系,加大运用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融资担保资金聚合放大效应,支持国资国企改革、中小微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服务荆州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末,市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已设立了招商慧康基金等5支专项基金,总规模高达55亿元。

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地方金融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金融企业公司制度建设管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业务决策、投融资机制等各项制度。市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建立了关于基金决策、控制、风控、引导机制,子基金募、投、管、退机制以及重大事项决策机制,规范程序,严控风险。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通过设立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加强代偿债权追偿处置和客户信用评估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市场化运作业务规则,落实反担保措施,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等方式防范风险。推出“双查”“双审”“三锁”等新举措规避风险。开展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金融风险预测研判,不断提高地方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

增强监管能力,确保金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地方金融企业定期向市人行和财政部门报表,将业务信息录入省经信委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预警系统,定期向金融、国资委等监管部门汇报担保工作,形成各职能部门联动监管机制。落实国有金融企业年度审计、绩效评价管理。2020年全市10家地方融资担保公司、1家地方投资基金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3175万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建体系,加强资产动态监管。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级管理体系。出台《关于加强市直政府资产管理的意见》,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管理以及资产清查核实、资产年报等专项管理制度。按照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控新增资产配置行为,以标准控制增量,以存量制约增量,从配置源头控制履职成本。大力推进建立政府公物仓、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等资产调剂共享共用机制,巩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清理成果和公务用车改革成果。资产处置、出租出借严格执行审批、备案程序,收入全额缴库,颗粒归仓。

摸家底,夯实资产管理基础。开展资产盘点,摸清存量资产家底,及时更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一物一卡”的原则对资产进行登记管理。把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2020年末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高达262.79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162.71亿元。

提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从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减审批事项。对各级部门、单位审批权限进行大幅调整,特别是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资产出租出借、资产调剂、资产对外投资审批等方面对主管部门均有大幅放权。通过精简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资产监管职责,优化审批流程,提高了财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效率。

减租金,优化营商环境。联合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政策宣传、调查摸底、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批、签订租金减免协议等各阶段为减免主体做好服务。2020年末,全市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8238.61万元。其中,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实现租金减免总额2895.64万元,惠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149户。疫情期间租金减免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巡查、省审计局、省国资委等部门的明查暗访。

强保障,助力深化各项改革。在相关改革实施前,坚持制度先行,为改革措施落地提供支撑。在经营性资产集中监管、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务用车改革、办公用房清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以及古城保护与疏散等中心工作中,结合相关改革要求,组织市级部门和单位开展财务清理、资产清查、产权界定,强化主管部门和市级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落实,保障各项改革和中心工作平稳有序推进,有效防范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搭框架,推进政府资产管理。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强政府资产管理的文件,明确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等政府资产的管理框架和责任主体,各行业管理部门和单位对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断增强,管理方式逐步规范。荆州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编制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实施的项目共有17个,其中包括2个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保护修复不同材质的可移动文物1086件/套,简牍文物一万余枚。新增排水管道长度51.64公里,总长度达795.79公里。按照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建成了一批“口袋公国”,对城区荆州大道、南环路进行改造提升建成了一批林荫路,对荆州中、小北门、锣场、荆州东高速出入口进行综合整治,打造了一批批市门户景观。结合创文、创卫工作,加大城市绿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力度,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在对中心城区76条主次干道、42座桥梁进行巡查管理和养维修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市政设施维护与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先后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活动中力保道路、人行道平整完好,无破损、无坑洼,人行道盲道无缺损等扣分项。

截止2020年末,全市公路里程稳步增长,县县通高速,全市乡镇全部开通等级硬化路,为荆州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在改善荆州生态环境和服务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保障性住房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善了荆州中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文物资产管理方法不断改进,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文物资产利用与荆州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日益紧密。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提高标准,加强土地利用与管理。通过全面实施“亩产论英雄”,提升容积率,提升经济密度,对低效存量土地进行“拉网式”排查,完成“增存挂钩”处置任务,启动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净地”攻坚,制定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提升三年行动,2020年末前产生的历史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率达到70%。

绿色发展,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编制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在矿山总数、建筑石料矿山数、重要矿产开采总量等指标上都给予适当增加,为盐矿、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等重点矿产开发提供了保障。开展全市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以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标准为指导,全面调查荆州市内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基础数据,准确掌握资源家底现状,推动建立矿产资源定期调查评价制度,为守住矿产资源安全底线提供基础支撑。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切实把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矿业改革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安全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统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面形成集约、有效、协调、有序的绿色矿山开发格局。

从严控制,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从严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把用地审批关。加大自然资源整理和自然资源复垦工作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弥补建设占用耕地支出,努力实现荆州市耕地占补平衡。转变自然资源利用方式,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重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稳步实施退耕还林。加强自然资源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至2020年末,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34200公顷,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049.06公顷,使用增减挂钩指标计划500个批次总面积3753.67公顷,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对国有资产的投入逐渐增长,形成巨大体量。通过认真落实政府向人大报告制度,积极接受人大监督,全市国有资产阳光透明,绩效明显,为推动荆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照市委、市人大要求和人民的期盼,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一是市直平台类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市直国资委管理的平台类企业主要是市城发集团和市古城公司。从两家公司的公司章程明确的主要经营业务来分析,业务过于繁杂宽泛,难以制定企业规划发展的主攻方向,实际经营成果均不满足一项主营业务收入达到总收入70%以上的“主营业务突出”的衡量标准。二是部分企业经济业务无法满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市公交集团、粮油储备公司仍亏损严重。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一是涉及领域少。全市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目前只涉及了融资担保和产业引导基金,在地方国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领域均没有布局。二是担保代偿累积大,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部分县市、市级的部分国有控股担保企业代偿总额已经超过了国有资本,需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对资产管理重视不足,资产管理主体责任感不强。存在“重资金、轻资产”和“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多数单位更重视资产的入口关,对于资产的使用、移交和处置规范管理不够。二是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统一监管制度体系有待完善。政府的账面总资产跟实物相比数额偏低,很多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将公共基础设施纳入单位账簿和财务报表,形成了大量的账外资产,这些账外资产的数量和价值难以确定。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目前,我市自然资源的统计与监管使用的成果基础是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各部门上报的成果是一种粗放的统计模式,存在标准不一致,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制度建设与各类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相统一。加强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监督,不断夯实资产管理主体责任,完善资产管理责任制,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提高国有资本监管能力,重点做好转职能、搭平台、做服务、强监管工作,实现科学监管、有效监管。

(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地方国有企业活力。整合调整市直国资委管理的平台类企业,制定企业规划发展的主攻方向。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重要领域集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建立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适当增加企业项目性支出,为企业发展添动力。

(三)积极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推进金融资本管理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分层次的子基金投资管理体系。以产业投资基金为主,投资成熟期市域龙头企业或招商引资的优质企业;新设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中早期、初创期科技小巨人企业;探索天使投资基金,投资种子期、萌芽期企业。建立投后管理综合服务机制。对已投的本地企业,狠抓投补联动和投贷联动,为企业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寻求各级财政奖补资金支持,为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信贷提供股权抵押服务,构建基金投资、政策扶持、金融支持三位一体联动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细化管控措施、推动金融资本管理网络平台建设等,实现简化流程、线上操作、精细管理、风险防控,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四)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统一监管制度体系。围绕“放管服”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综合监管,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流程、多层监管,不断强化单位主体责任,形成国有资产管理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围绕向人大报告制度,研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通过强化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夯实国有资产报告工作基础,不断提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五)以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结果为最终成果,统一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标准和口径。根据《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和《湖北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等,要求2023年底以前完成全市自然资源确权工作。全面启动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工作,同步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库建设。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