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2-10-21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关于荆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6日在荆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荆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奋力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稳中向好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果。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毫不放松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果断处置突发输入性疫情,实现首发清零,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好的成果。有序推进隔离场所规范建设管理。全面推进新冠疫苗接种,3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接种覆盖率87%,加强免疫任务完成率83%。经济恢复好于预期。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0亿元、增长12%,恢复到2019年的105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5%、12%、24%,恢复到2019年的97%、103%、9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97%,恢复到2019年的9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7922元、20887元,同比增长10%、11%,恢复至2019年的1056%、1106%。市场活力持续增强。新增落实减税降费1316亿元,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06亿元,办理煤电和制造业小微企业缓税18亿元。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6万户,总量达到4519万户,其中企业总量达到83万户。“四上”单位预计达到3300家。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20个、签约投资额1900亿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非法集资案件存量和增量“双降”,化解销号中央巡视反馈非法集资案件51件、全市陈案7件,新发案件大幅下降。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反电信诈骗等领域专项整治,着力化解信访积案,公众“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明显提升。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蝉联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

(二)政策争取和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政策、资金争取成效明显。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跨长江发展纳入《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石首港多式联运等4条铁路专用线已获批。争取中央、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157亿元,新增发行政府债券7806亿元,其中专项债券4955亿元。“十四五”各类规划有序发布。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6个专项规划,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等16个重点项目纳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五个重大”稳步推进。围绕重大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布局、重大瓶颈破解、重大要素保障、重大改革创新等制定工作清单事项87个,其中重大政策支持14项、重大瓶颈破解5项、重大要素保障5项、重大改革创新9项已全部启动,重大项目布局共计54项,已开工15项。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谋划重大项目361个、总投资2758亿元。荆州沙市机场、沙公高速杨家厂至孟家溪段、江北高速东延段、洪湖赤壁长江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美的“空冰洗”三大生产基地、华鲁恒升一期、玖龙纸业一期、能耀新材料光伏产业园等一批关键产业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投资16亿元建设5G基站3700个。

(三)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取得新成效。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制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意见》《荆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等政策,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石油机械、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4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5家、达到400家。预计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30亿元,占GDP比重12%。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创建省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培育一半天药业、思博盈环保、菲氏化工等双创战略团队14个。获批中国·荆州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发展更加稳固。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完成工业投资450亿、增长308%,技改投资149亿元、增长54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家。上市公司报会2家。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4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家,小胡鸭晋升国家级龙头企业。成功创建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55亿元,比2019年增长102%。“五一”小长假荆州新晋全国十大热门城市旅游榜首,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净增限上商贸企业169家。连续13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市”称号。

(四)市域发展和全域提升取得新进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主城区与功能区逐步融合,荆北、沙北新区初具规模,关沮新城加快建设。荆州沙市机场开通12条航线,“铁水空公”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市民之家、市委党校迁建、市档案馆改扩建、市中心医院荆北院区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改造老旧小区230个、棚户区房屋2422套、农贸市场35个。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制定《关于加快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各县市区围绕“1+2+1”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和打造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支柱产业。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宜荆荆恩”城市群宜都·松滋协同发展先行区5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省五市共同签订深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五市协作工作方案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联盟协议,启动编制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整合涉农资金4626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建设,负债10万元以下的54个村债务全部清零。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擦亮小城镇”308个项目投入使用。首批208个乡村振兴推进村启动建设。松滋曲尺河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洪湖市小港管理区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荆州鱼糕”荣获第三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银奖,入选央视品牌强国工程。

(五)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全市24个国省控断面(水域)中优良断面21个,占比875%。PM25同比下降5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82%。深入开展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长江大保护纵深推进。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的4个问题整改按期完成。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成立中华鲟保护中心,中华鲟长久性保护基地的抢建性工程建设完成。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新增城市“口袋公园”45处。建成荆州郢城文化园、临江仙公园(二期)等项目,柳林洲生态修复工程、湖北长江流域洪湖区域铁牛片区生态环境系统整治等项目开工建设,松滋市临港新区多式联运交通枢纽、江陵铁水联运中心等省级绿色发展项目接续推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释放新活力。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分解落实29个经济体制改革项目。组织开展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排查、国有经济摸底调查等重要改革工作。转供电改革深入推进,城区停车收费体系继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逐步推广,公平竞争审查清理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理工作有序落实。营商环境继续改善。“高效办成一件事”考核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程网办事项占比达73%,实现网上“不见面”开标。开展“清减降通”专项行动和“双优化”专项治理,压减材料438%、压减时限77%、减少跑动次数746%。在全省首推企业开办“9210”服务,将水电气网纳入企业开办服务。开放平台加快构建。获批首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和荆州综合保税区建设有序实施。大力推动港口资源整合,资产划转总量排名全省第二。发挥汽车零部件、纺织品、石油机械三大出口基地优势,加快开拓外贸市场,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1亿美元、增长1456%。

(七)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改善迈上新台阶。社会保障能力提升。调整社会救助标准、孤儿基本生活费、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新增城镇就业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基本民生持续改善。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31所,新增学位17585个。长江大学东校区南扩一期投入使用,工程技术学院转设为“荆州学院”。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市疾控中心投入运营,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管理更加规范,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更加健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新成绩,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物价和能源保持稳定。粮食产量达到912亿斤,生猪存栏恢复到正常水平。继续实施物价联动机制,粮油、天然气等重点商品供应稳定。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养老床位总数达478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超过50%。居家养老服务城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793%。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各类主体达到1万多个。

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结构不优、创新驱动不强、对外开放不够等短板问题比较突出,水系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治理任务仍然繁重,居民收入持续增收、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问题,都要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局起步之年,做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十分重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五区五中心”建设为支撑引领,聚焦“五个重大”,凝聚“三命”共识,打造城区领跑、县域崛起“双引擎”,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奋力开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局面,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水平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能耗强度下降完成省下达进度目标。

建议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增量提质,在“稳”的基础和前提下,推动经济质量并进、稳中求进。用好稳增长政策。全力以赴抢抓政策机遇,抓好项目审批、能耗“双控”、稳增长等政策窗口,切实把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等利好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实际增量。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平台的经济运行分析,推动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狠抓一季度“开门红”。落实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工业增长点持续发力、招商引资增量提质、消费恢复提升等措施,组织开展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万名干部服务万个项目”、“服务企业早春行”及重点零售企业包联等系列活动,抓好项目投资、企业生产、消费提振、金融对接、能源保供等工作,确保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分层分类推进“五个重大”。实施“周简报、月通报”工作机制,确保“五个重大”87个事项能落地、快落地。积极争取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荆州跨长江发展等重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荆州(江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荆荆铁路南延、仙洪监铁路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划。稳步开展规范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建设荆楚大遗址荆州片区传承发展工程等重大改革创新。全力优化要素保障。抢抓政策机遇,全力争取能耗指标。抓紧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好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用更大力度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全年新增贷款300亿元,解决建设资本金难题。加强政企联动、校企联动,建成用好江汉平原农村人才市场、荆州开发区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努力解决用工难题。强化“十四五”专项规划对接落实。加强专项规划多方衔接,引领各类规划目标同向、衔接有序、实施可行,提升规划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推动各类专项规划有效实施。

(二)聚力扩大有效投资。把“三命”共识转化为投资稳定增长的底盘,加快形成实物量、工程量。实施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精准开展驻点招商、市场化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智慧招商等,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动更多“三类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在荆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探索在县市园区有序建立乡镇招商项目落地板块,完善区域间“飞地”利益共享机制。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50个,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全力争资金争项目。围绕“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更加注重城市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投资和专项债券政策,谋划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新能源新材料、水利补短板项目,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做细做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成功率。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问据、问由、问源、问效,对中心城区政府性投资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加强乡镇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考核。坚持对2022年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708个亿元以上项目、100个省市重点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推进仙鹤纸业、美的楼宇科技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见效,国电长源二期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二广高速荆州绕城段(含李埠长江公铁大桥)、武松高速(含观音寺长江大桥)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标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驱动的“461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聚焦工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实施技改提能强基工程,力争技改投资增长25%以上。实施数字创新引领工程,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以上。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7万户,其中企业2万户。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挖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水产、优质稻米、菜籽油、生猪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新增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以上,新增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直播电商、智慧物流等新业态,培育壮大会展经济,推动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产品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康养、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两湖市场搬迁、韵达华中快递电商总部及生产基地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50家。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开发区扩区调区、化工园区优化调整。加快金茂华中表面循环经济产业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柳工机械华中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抓紧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支持荆州开发区打造工业振兴崛起主战场、城区向东“桥头堡”。支持纪南文旅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区。支持荆州高新区打造以农业科创为特色的创新发展聚集区、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

(四)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市域、县域统筹发展,城市、农村深度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布局。积极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宜都·松滋区域协同发展先行区。积极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完成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加强监利、石首与湖南岳阳,公安与常德协同发展。深化洪湖新滩经合区二期建设,对接武汉城市圈联动发展。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继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311个、棚户区房屋3345套。推进大学城一期、火车站北站房等项目建设。完成市民之家、市委党校、市档案馆建设。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增效提质”三年行动,打造一批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加强城市精细化、法治化管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入实施“三百工程”,支持各县市区开展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提升城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推广公安县新型城镇化经验,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纵深推进湘鄂西革命老区建设。每个县市打造2个以上美丽乡村片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抓好新一轮水利补短板,加快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三乡”工程,加大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支持力度,做好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文章。深入推进“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推动国家、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加快监利白螺镇、石首桃花山镇、公安黄山头镇等重点口子镇建设。

(五)坚定不移推进美丽荆江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全力推进绿色发展项目建设,加快实现绿色发展。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动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管理。实施长江大保护“6+4”攻坚行动。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三磷污染综合治理“三提升”行动。开工建设洪湖东分块蓄滞洪区安全工程等49个新一轮水利补短板项目。完成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修编,分阶段推动四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加强与湖南四市衔接,共同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围绕减污降碳、绿色制造、绿色技术等事项,持续推进华中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荆州智慧制造产业园等9个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洪湖千里长江绿色廊道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菱角湖国家湿地公园、石首五湖生态治理等工程建设。积极申报长江荆州段及洪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规上企业能耗激励约束机制,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实行超低排放标准,有序开展燃气锅炉低氮改造试点示范。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快推进园区集中供热工程、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鼓励使用环保再生产和绿色设计产品,强力推进垃圾分类。

(六)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更加开放的胸襟勇气应对发展变局,敢于闯出新路,更好地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50”升级版。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99%以上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新增21项“一事联办”事项,打通58项跨域通办事项,实现市县乡“一窗通办”服务全覆盖。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数字荆州”建设。落实好新一轮惠企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加快创建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产权保护等工作。加快整合国有资产资源,完成市属平台公司改革。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动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省级区域创新应用中心等重大改革事项落实落地。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继续推进荆州综合保税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深入推动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建设。推动荆州港水运口岸对外开放,培育粮食肉类水果进口分拨等新业态。加强与沿海地区友好城市、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开展交流合作,加快推进粤商工业园、杭州跨境电商产业园落地。不断开拓外贸市场,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鼓励在荆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海外企业荆州品牌。力争进出口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234亿美元。

(七)稳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深刻领会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致力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守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安全底线。突出“人物地”同防,强化重点人群、重点部位和重点区域管理,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络。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持续规范隔离场所建设管理。全面推进第三针疫苗接种。抓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保供稳价工作。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实施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抓好涉粮领域专项巡视巡察问题整改和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强化油气长输管道和电力设施安全监管。扎实做好农产品成本调查、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以及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工作。千方百计促消费稳就业。挖掘传统消费潜力,推动旅游市场复苏回暖,加快消费提档升级。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多种消费业态。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市区。鼓励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以上。加快推动共同富裕。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加大公共事业投入,扩大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覆盖面,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学位扩充计划,新增中小学学位1792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6690个。支持长江大学建设“双一流”高校,支持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加快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强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天然气储气能力。继续推进“平安荆州”“法治荆州”“健康荆州”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各位代表!启航新征程,奋斗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唯干唯实唯先,善谋善作善成,为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不懈奋斗!

附件: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及2022年计划目标


附件

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及2022年计划目标


序号指标名称2021年目标增长(%)2021年预计增长(%)2022年计划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11以上129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210

3固定资产投资122515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410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62979

6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11110

7进出口总额823612

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10与经济增长同步

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