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3-08-21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

促进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情况的报告

——2022年8月29日在荆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静芹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荆州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情况,请予审议。

一、贯彻落实情况

(一)强化政策引领,支持企业成长。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以下简称“一法一办法”)分别于2018年1月1日和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市先后制定《关于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的通知》《荆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荆州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一法一办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2022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6.67万户,同比增长146.2%,其中新增企业1.32万户,同比增长70.8%。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374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6家,净增107家。全市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39家,其中国家级11家(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中,有37家企业位居2021年全市产值百强,贡献30.7%产值(447.3亿元),同比增长44.0%;有44家企业位居2021年全市制造业纳税百强,贡献33.8%税收(18.53亿元)。

(二)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相继出台《荆州市持续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荆州市工程建设领域“六多合一”工作推进方案》《关于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1+2+N”政策措施,形成了企业开办“9210”标准、不动产转移登记“1900”办结、供水“110”服务、劳动人事争议速调快裁“1730”办案等系列经验成果。

1.创建高效便捷政务环境。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全市即办件达75.36%,跑零次事项达94.57%,减时限比例提到89.47%,1786个事项进驻市民之家服务大厅,市县两级综窗数占比达50%。工程建设领域“六多合一”改革全面推进,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长进一步缩减。“非接触式”办税持续推广,217个事项实现全网通办,出口退税提速46.7%以上,实现税费优惠及时精准推送直达。

2.打造活力十足的市场环境。巩固提升企业开办“9210”标准,上半年按“9210”标准服务办理企业设立登记6529户;持续推进“一业一证”,在29个行业进行改革试点,已办理行业综合许可证1243件;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全市累计办理“简易注销”13740户。

3.根植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多维度监管规范司法行为,4254家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针对涉企案件,采取规范受理案件台账、规范资金账户查控流程、严查冻而不查、久冻不解等问题等十条措施。柔性化服务做实安商护企,在全市开展“追赃挽损攻坚战”、“超审限、执行难攻坚战”、“优化企业破产重整攻坚战”、“涉企案件合规激励改革攻坚战”、“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推广攻坚战”五大法治护航“攻坚战”。

4.搭建新型优质的开放环境。开展为企业送“服务包”点对点服务,落实“企呼关应”问题解决制度,问题咨询办结率100%。全面推广“两步申报”、“提前申报”、“两段准入”等,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92%、 99.09%。帮助企业享受进口国关税减免约580万美元;开通“荆州—上海”直达航线,降低物流成本费用15%以上、时间成本25%以上;联合湖北港口集团开通中欧班列“长江号”荆州专列,通往俄罗斯及欧洲多个国家,物流时间较水运缩短50%以上。

(三)加强财税支持,助力纾困解难。

1.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科技创新与工业崛起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2021年、2022年两年安排3.4亿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21年至今,市财政拨付技改补贴1.03亿元,专门用于支持企业技改转型。

2.推行政策兑现集成服务。开展“荆直拨”惠企资金扩面行动,从减少资金流转环节、精简审批前置条件、明确关键程序完成时限三个层面入手,建立“荆直拨”快速通道。2022年上半年按“荆直拨”方式办理资金1.7亿元,惠及企业833户次。积极推进退税减税缓税政策落地落实,2022年上半年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2.14亿元,惠及2428户次纳税人;新增减税降费3.96亿元,惠及62340户次纳税人;为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7.59 亿元。 

3.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出台《关于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在政府采购中预留中小企业份额,扩大政府采购合同对中小企业资金预付比例。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创新试点,印发《荆州市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政采贷)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上半年共有10家金融机构进行备案,全市“政采贷”合同融资累计3.97亿元。

(四)提升创新能力,激发企业活力。

1.优化创新政策支持。先后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荆州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系列文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认定、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和“双创”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落实落地,持续优化创新环境。

2.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项目库,集中培育智能制造、新材料、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从知识产权归集、创新平台建设、研发人员素质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从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遴选优质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库进行重点培育。实行后备企业库动态管理,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队伍,夯实企业培育底盘。

3.培优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全市共有国家级农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园区)9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178家。运用市场机制引入市场主体多元化投资建成了各类功能完善的创业孵化基地27家,在孵创业实体1451家,累计孵化实体2500余家;其中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9家,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家。

(五)缓解融资难题,加快企业转型。

1.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制定《2022年全市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要点》,明确各银行机构突出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重点,优先保障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督促各银行机构加大小微企业首贷户投放力度,确保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不低于去年同期,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户数持续增长。2022年上半年,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60.36亿元,较年初增长15.3%,涉农贷款余额1312.64亿元,较年初增长11.6%;交通运输贷款余额195.68亿元,较年初增长4.5%;制造业贷款余额260.83亿元,较年初增长13.5%。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累放贷款利率5.53%,实现连续三年下降。

2.强化融资担保业务。支持各银行机构与荆州市融资担保集团及其合作担保机构有序开展“总对总”的“见贷即保”批量担保业务,协调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政银保”、“4321”模式试点,切实强化融资担保能力。2022年上半年,全市融资担保公司在担余额63.78亿元,在保企业3081家,代偿3.92亿元。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增信作用,推动人保财险等保险公司与辖内33家小微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并予以保费补贴,提供风险保额4.4亿元。推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覆盖所有县市区,累计为2819个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7.26亿元融资担保。

3.开发创新信贷产品。推动银行机构重点围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信贷产品。深入开展供应链金融,推广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中国银行荆州分行已发放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中信银行荆州分行推出针对“专精特新”等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全线上、纯信用产品“科创e贷”,并投放首笔“科创e贷”902万元;邮储银行荆州分行大力推进“科技信用贷”新产品运用,目前已完成授信7户,金额共6400万元;荆州农商行运用“链式微贷”对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实行批量授信,累计发放微贷126笔,金额1.78亿元。

(六)强化法治担当,保护企业权益。

1.强化法治保障。加强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立改废”,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涉企制度源头管理,开展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资格清理工作,切实从源头遏制损害中小企业利益的违法文件出台。制定《荆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标准》,将公平竞争审查纳入合法性审核范围,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开展涉企政策清理,全市近三年来共开展5次行政规范性文件集中专项清理,重点清理与国家、省有关中小企业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不一致的规定,共宣布废止67件、失效33件、修订55件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做到应改尽改、应废尽废,为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扫清制度障碍。

2.加强法律服务。创新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入驻市民之家,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在全省率先设立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库,为荆州市涉外企业、居民和在荆外籍人士提供公益普惠性公共法律服务。开展“商协会大走访、大调研”、“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大气候”等行动,推广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共享计划,免费为37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组织涉外律师为全市200多家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上门提供涉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专题培训讲座。 

3.保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机构建设,成立“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搭建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平台,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工作。我市已纳入全省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和全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示范建设单位,积极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和维权援助工作。2021年,全市专利授权总量707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12件。全市商标总量达5.84万件,新增地理标志商标4件。办理知识产权案件31件,罚没336.6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传统制造业行业,缺乏设立研发机构的实力,关键领域高精尖端人才供给不足,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专业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企业自主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

(二)融资难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受疫情和市场经济下行影响,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成长能力弱,普遍面临抵押物不够、信用不足等原因,不能满足银行授信条件,融资渠道有限、成本较高。

(三)法律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还未完全建立,法律服务资源不平衡,多样化、融合性涉企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多元方式在化解涉企矛盾的作用发挥还不够,主动及时开展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力度还有待加大。

(四)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一法一办法”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普法方式创新不够,少数干部学法用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实施技改强基工程。围绕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石油石化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链,加快推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支持技改试点示范、支持“零增地”技改和“进区入园”技改,推进传统产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实现规上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全覆盖,每年达到400个以上项目。培优锻强优势产业链,建立荆州产业领军人才数字化信息库,搭建人才对接平台,着力破解关键领域高精尖端人才、领军人才紧缺、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多维度推进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升。

(二)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指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深入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加大减费让利力度,保持信贷投放稳定增长。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扩大企业融资担保范围。督促各金融机构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探索成立“银税贷”“信易贷”“政采贷”等专项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准入范围和覆盖面。强化贷款贴息奖补、免税等财税政策和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的运用。加快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着力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服务质量,完善荆州市金融服务网上平台功能,接入国家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

(三)加强定向法律服务。建设面向本地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触手可及的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市本级中小企业政策出台前的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双审制”,落实起草单位公平竞争审查“第一道把关”程序,确保涉及公平竞争审查的政策措施合法率达100%。打好涉及公平竞争政策审查和清理“组合拳”,加快推动涉及中小企业发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立改废”。

(四)扎实推进温暖行动。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十问十帮”活动,聚焦企业资金周转、技改扩规、订单销售等十个方面的问题,组织领导干部与企业全覆盖结对帮扶。践行“一线工作法”,落实一次个别谈心、一次政策宣讲、一次劳动体验、一次产品推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五个一”要求,进行蹲点式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五)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将“一法一办法”纳入全市普法教育重要内容,采取专家解读、专题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立法精神和实质内涵。着力提高中小企业政策知晓率,增强企业获得感,提高企业政策利用水平。结合“十问十帮”企业帮扶温暖行动,组织各级各部门开展“一法一办法”及惠企政策宣讲,帮助中小企业解读市场开拓、解决融资、创业扶持、财税支持等内容。主动深入面向全社会宣传中小企业促进法,开展送法律、政策进园区、进企业活动,依法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