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3-08-21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关于荆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1月7日在荆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荆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计划指标进展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

202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8.61亿元,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2.05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可比增长11.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新增城镇就业6.25万人。

(一)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效应加快释放。制定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工作清单135条、接续措施93条和《关于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快消费恢复提振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市场预期稳中向好,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45万户,其中企业2.2万户、总量达到51.4万户。经济运行调度有力有效。妥善应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坚持靠前发力,建立健全稳增长月调度月分析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进行调度,每月定期对运行中存在问题找原因、定措施、促落实,有力保障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通畅。全年办理退税减税及缓缴税费49.3亿元,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续贷、展期、调整还款计划364.5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751.95万元,惠及企业8387家,居全省市州前列,保障产业链稳定。畅通交通物流运输循环,保障重要原材料供给,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053.7万吨,同比增长61.3%;集装箱12.8万标箱,同比增长20.1%,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荆沙铁路完成运量700万吨,同比增长34.6%。

(二)产业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加快推进“三高地、两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印发《荆州市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有效完善。获批建设国家火炬荆州油气钻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长江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等13家省级以上平台,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5家、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66家。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建成运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1.4亿元,占GDP比重17%。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新建高标准农田55.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90.7亿斤。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34家。积极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链,遴选“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5家,5个农作物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松滋市、监利市入选国家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攻关示范县。加快农业品牌建设,“两品一标”用标主体125家,荆州鱼糕成为全国200强农产品公用品牌,洪湖莲藕、荆州鱼糕登陆央视品牌强国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建设,举办首届华中预制菜之都招商大会。江陵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深化“十问十帮”温暖行动,强化企业培育帮扶,新增规上企业19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0家。亿钧耀能等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美的电冰箱等8家企业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突出技改提能,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3.9%,承办全省智能家电产业技改示范经验交流暨第三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技改示范经验在全省推介。大力推行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7家。美的洗衣机建成家电行业首家5G全连接工厂,美的冰箱荆州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名单。四机赛瓦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名单。九菱科技成功上市。现代服务业加速复苏。出台《荆州市贯彻落实省“稳增长18条”工作清单》,围绕汽车、绿色家电、房地产广泛开展促销活动,推出“房十条”政策,有效刺激市场消费活力。发放2022“惠购湖北”消费券,发券金额1.2亿元,直接拉动消费金额达3.92亿元。荆州市入选全省5强消费市,荆州区入选全省10强消费县(市、区)。多维度培育挖掘消费业态,荆州区、洪湖市瞿家湾镇新晋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纪南文化和旅游集聚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市接待游客584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0亿元。全年新增进限商贸企业549家。获评全省服务业发展贡献市。

(三)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有力支撑了经济增长。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开展精准招商、产业招商、大员招商,选派1088名招商干部、组建284支驻外招商队伍。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50个,引进金山化工、利尔化学、湖北能源等100亿元以上项目12个,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2个。获评首届“中国投资热点城市”。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健全完善“周监测、月调度”、领导“周末跑工地”“双月述职”“逢三会办”等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72个,完成投资363.5亿元。新增建设用地4.29万亩,获批用能项目33个,美的“空冰洗”、亿钧玻璃、玖龙纸业等百亿元项目部分投产。争资争项成效明显。动态调整“五个重大”工作清单,建立县乡两级“五个重大”工作清单,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207个,资金18.2亿元;已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8个,资金7.6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96个,资金117.3亿元。积极争取总投资72.15亿元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为湖北省唯一入选国家第二批支持项目,获批中央专项资金20亿元。

(四)区域发展深度融合。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精心编制《荆州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全力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发展,宜荆荆都市圈发展“1+9”规划编制和14项重大行动加快推进。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省五市协作联动走深走实。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全面启动中心城区“1+10”重点功能片区建设,中心城区完成政府项目投资120亿元。荆州大学城、关沮新城等片区加快建设,总投资3.5亿元的长湖大道(关沮大道——清河路)综合管廊项目已建设完成。成功入选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城镇开发边界拓展至427平方公里。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实施31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拆除违建40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71个,新建便民停车泊位8502个,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7万平方米。完成九老仙都片区美丽街区和荆北路示范路创建。县域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加快推动“三百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深化“县直报省、省直达县”改革,完成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总结评估。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域人口吸附力和经济承载力。沙市区进入全国百强区,松滋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松滋市、公安县进入中部地区百强县。建立镇域经济重点工作考核机制,挖掘乡镇招商、投资、工业、新增“四上”企业等发展潜力,助力全市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深入开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识别认定监测对象816户。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57万元,比上年增长16.2%。优化衔接资金项目支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5亿元。833个村实现非经营性债务清零,全面完成省定年度目标。荆州市荣获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称号。公安县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监利市程集镇、石首市大垸镇获“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授牌。荆州区八岭山镇铜岭村和洪湖市乌林镇乌林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五)生态环境稳步向好。长江高水平保护稳中有进。第一、二轮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整改任务序时进度达标,信访件基本全部办结。全面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效,完成造林10.37万亩。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推进落实《荆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各项措施,整改完成大气污染问题3428个,完成28家企业碳排放核查。开展饮用水源地整治,完成14个建制村整治、16条黑臭水体治理。36个省控断面(水域)优良率77.8%,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执法扎实开展。持续开展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涉水工业企业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及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等5项执法行动,开展联合执法工作21次,全市行政处罚案件立案138件,同比增长62.3%。下达处罚决定书113件,同比增长126%;罚款657.8万元。生态安全管控不断完善。强化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排查隐患27个,已整改隐患24个。积极推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损害赔偿由本市逐步向省内跨市发展。

(六)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优化。出台《荆州市持续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等“1+2+N”文件,营商环境工作实现大转变。完成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反馈问题整改166个,有效办结省重要事项交办单9件。全市即办事项占比达81.4%,跑零次事项占比达95.7%,减时限提高到91%,32项先行试点改革事项受到全省通报表扬。推进24类重点职业人群档案建设和24个“信易+”运用场景落地,信用便民惠企质效进一步提升。重点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建立行政审批中介机构信用监管及评价管理制度,深化行政审批中介规范化管理。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落实湖北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若干措施,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长效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整合重组产投集团、城发集团2家市级国有平台公司。完成农业综合水价、城区停车收费等改革事项。对外开放深入推进。荆州港铁水联运工程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汉欧班列(长江号)实现荆州首发,荆州综合保税区达到启动评估基本条件,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亿元。加快推进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加工贸易企业新增到46家。积极引导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全市进出口企业达到314家,新增进出口企业40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08.2亿元,同比增长43.4%。

(七)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常态化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精准高效处置多起输入性疫情,用最短时间把疫情控制解决在最小范围。就业形势稳定向好。推出“才聚荆楚·凤鸣荆州”“我兴楚乡·能人返乡”、事业单位“招硕引博”人才激励、阶段性缓缴社保费等政策措施,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520场,提供岗位5.1万个。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4417人次,发放补贴3400余万元。荆州市强化劳务品牌建设打造就业“金名片”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建设28所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5所,增加学位2.96万个。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转设、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等项目加快建设。181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开工177个,市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市卫生应急物资仓储中心投入使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荆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兜底保障更有温度。及时调整社会救助标准,全市社会救助标准位居全省前列。为17.3万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资金7.03亿元。为11.87万名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23亿元。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居家养老服务城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1.81%。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新增住房6391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先手行动6号”专项行动,化解重点涉稳问题65件。深入推进“新官理旧事‘三解’化积案”信访维稳百日攻坚行动,化解393件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开展交通秩序整治“百日攻坚”,亡人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案件办理,连续50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二、202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步之年,做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尤为重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主攻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江汉平原生态宜居城市“四大目标”,纵深推进工业突围战、招商阵地战、投资立体战和“双优化”攻坚战“四大会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提升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动力、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荆州篇章。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守住疫情防控、流域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和能源安全底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安全。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抓好国家优化防控新十条措施和省十二条实施意见落实,及时做好防控政策的平稳有序衔接,推动工作重点由“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加强基层防疫能力建设。强化医院“主战场”和社区“主阵地”建设,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分区域管理,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满足群众“愿检尽检”需求,切实做好核酸采样、疫苗接种、重点人员服务管理等工作,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

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加强7个三级流域片区底线管控。谋划实施总投资570亿元的26个重点水利项目,加快实施三峡后续工作长江崩岸整治工程、高潭口新滩口等易涝区外排能力建设工程、太湖港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建扩建)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农村供水提标升级等项目,全力推进长江干流堤防(荆州段)提档升级、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四湖流域河湖水网治理、湖北省洞庭湖区四河堤防加固二期等工程的前期工作。着力构建“安全高效、排灌自如、循环畅通、调控有序、水质优良、生态环保”的江汉平原现代水网,促进流域协同发展。

坚决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调整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大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打击力度,加快推动非法集资陈案化解,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预算管理和资金统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多渠道增强融资能力,着力破解资金瓶颈。

坚决守住粮食和能源安全底线。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重要农产品和“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粮食播种面积保持1062万亩,产量90亿斤以上。加强能源供需形势研判,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做好煤炭、油气储备,保障能源供给稳定。

(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工业优先,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路子。

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优先发展,不断做大工业底盘。对标全省“三高地、两基地”建设,持续做强做大“4611”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一区引领、两级支撑、组团联动”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实施重大增长点培育、产业链协同发展、技改提能强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等工程,着力打造江汉平原先进制造业中心。抓好367个预增产值过2000万元和96个过亿元以上增长点服务保障,加快华鲁恒升、仙鹤纸业等项目达产,争取全年完成工业投资增长30%以上。做好企业培育,力争进规企业180家以上,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省级40家。

推进农业现代化。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抓好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责任落实,重点打造优质稻米、菜籽油、淡水产品和生猪4条农业产业链,以“华中淡水渔都”“华中农产品冷链物流城”“华中预制菜之都”为支撑,突出抓好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加大耕地保护和地力恢复,新建高标准农田57万亩以上,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深化农业产业招商和龙头企业培育,做实、用好农业产业基金,培育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各新增1000家。加快农产品品牌打造,新增“两品一标”10个以上,不断提升荆州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快信息化建设。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现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对标全省打造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和产业数字化先导区,聚焦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加快推进荆州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监利华中光电产业园满园。实施“数字赋能”工程,用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综合应用平台,打造一批灯塔工厂、无人工厂、智慧车间,建设全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增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20家,省级上云标杆4家,省级5G全连接工厂4家。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加速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不断提升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政府科技支出增长1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4%以上。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建设,新增创新型县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净增15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以上,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60亿元以上。

突破性发展服务业。围绕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建好纪南文旅区,擦亮荆州古城“新名片”,强化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楚王车马阵等旅游品牌宣传力度,全力创建国家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促进文旅产业“大融合”,力争接待游客6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50亿元。做大做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发展批零住餐、休闲娱乐、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有序推动电商、直播等业态进一步集聚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企业入统工作,力争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60家、限上商贸企业220家。

(三)坚持扩大内需挖掘市场潜力。认真贯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融入完整内需体系和强大国内市场。

全力招商引资。加强招商推介活动策划和精准调度,在“三高地、两基地”项目、对欧洲和港澳地区推介活动等方面举办特色专场活动,抢抓沿海地区“腾笼换鸟”批量转移纺织服装产业新机遇,加快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00个,全市招商工作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抓好项目落地转化,进一步发挥工业项目投资结构性和转化率优势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全力保障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等要素,推动一批项目形成更多的投资增量,力争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以上。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四大目标”定位等重大战略和规划,建立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中省预算内重大项目等项目清单,对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000个亿元以上项目、100个省市重点项目等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50个、续建亿元以上项目482个,力争完成投资1940亿元。推动荆岳高铁、仙洪监铁路前期工作,加快荆荆铁路以及武松高速江陵至松滋段(含观音寺长江大桥)、李埠长江公铁大桥、武松高速仙桃至洪湖段、当枝松高速等“三路两桥”建设,力争二广高速荆州绕城段开工。推进荆州机场扩建工作。以创建多式联运发展示范工程为契机,系统推进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争取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50亿元。推动伟胜科技新材料、云图控股新能源材料等制造业项目,洪湖东分块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大学城科创园及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韵达物流、楚文化博物院等现代服务业项目,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整体搬迁等民生项目加快建设,形成更多的投资增量。

提振消费信心。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继续打造一批美食一条街、夜游步行街、夜间消费集聚区或示范街区,扩大节假日休闲旅游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消博会、食博会、楚菜博览会等促销展会活动,引导电商平台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提升地域品牌的影响力。大力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积极发展第四代住房。

畅通内循环。挖掘内生优势,完善流通体系,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节点。发挥农业基础优势,打造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构建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加快荆州高新区建设年交易量1600万吨、交易额1000亿元的国家级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支持公安县、监利市建设分中心;发挥沿江区位优势,打造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五港”并建,完善大宗商品集散交易、精深加工、战略储备等功能,打造“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千亿产业”,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

(四)加快推进全域协同发展。深入实施城区领跑、县域崛起、镇域发力、乡村振兴“四轮驱动”,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提升中心城区能级。落实“保护两带、建设三城、强化两区”要求,加快推动大学城、城市新客厅、古城小样板等项目建设,丰富城市生活业态。加快古城内机关事业单位搬迁,有序推动古城疏散。加快实施总投资710亿元的199个中心城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力争当年完成投资174亿元。推动太湖港北路、明珠大道北延线、关沮大道东延线等道路建设,完成沙北水系、复兴渠水系连通和纪南渠整治工程,畅通城市道路水系循环。继续新建1800个5G基站、6800个停车泊位,启动770个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升级农贸市场19个,完成拆违面积32万平方米。发挥水乡古城特色优势,构建“城水相依、古今交融、处处皆景”的江汉平原生态宜居城市。

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县市发展定位,推动荆州区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沙市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江陵县建设绿色低碳高效发展示范区、松滋市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公安县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石首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监利市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洪湖市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实施县市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工程,加快布局“一区多园”平台,培育壮大1个农产品加工、2个优势特色产业、1个新兴产业“1+2+1”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推动特色小城镇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原则,对128个乡镇、街道、管理区(农场)实行分类管理,启动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加快打造一批新型工业强镇、现代农业大镇、商贸物流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做强监利白螺、公安黄山头、石首桃花山、洪湖新滩等重点口子镇,推进松滋洈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沙市金色童年小镇等特色小镇加快发展,增强特色小镇辐射能力。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探索形成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持续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扩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力争2个县市区村级非经营性债务全面清零。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动石首市、公安县深化全国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创建,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推动宜荆荆都市圈发展。完善宜荆荆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深入推动都市圈开展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资源同用、市场同享、流域同治、民生同保“八同”合作。推动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对接武汉都市圈,推进洪湖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新滩经合区。深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省五市协作联动,推动组建洞庭湖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协调对接平台,共同开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治理。

(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加快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系统推进2023年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重点任务落实。推广复制国家级50项、省级48项典型经验,在复制推广中探索更多有益经验和创新举措。强化改革衔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新增“一事联办”事项60个,“全市通办”事项拓展至190个。加大营商环境数字赋能,提升营商环境涉企改革的“体感温度”,为创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提供支撑。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全面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目标,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督机制,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加力推进行政审批中介规范化管理,完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红顶中介”脱钩改制摸排清理。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

推动开放平台建设。加快荆州综合保税区和荆州港水运口岸临时对外开放申报争取,深入推动荆州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发挥汽车零部件、纺织、石油机械品牌优势,支持沙市区、石首市申报国家、省级外贸升级转型基地。加大对江瀚新材料、五方光电等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力度,大力培育通达供应链、汉芯半导体等成长型企业,保障物流供应链高效畅通,全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大产品宣传力度,组织企业做好各类博览会参展活动,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000万美元。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

深入实施长江污染防治工程。实施长江大保护“6+4”攻坚行动,优化沿江工业企业布局,禁止在相应保护区划内新建、扩建、改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推进涉磷企业和现有磷堆场综合治理。结合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问题及省指挥部2023年重点工作清单,及时制定市本级重点任务清单并做好整改。全力推进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

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推进流域“三水共治”系统治理,落实“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做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推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扎实开展洪湖、长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四湖总干渠水环境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协商落地,着力改善四湖总干渠水环境质量。新开工白水滩湿地保护修复、洪湖沉水植物种子库保护建设等6个子项目,续建丁家咀水库备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33个子项目。积极融入宜荆荆都市圈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探索三地生态补偿机制和三地流域综合治理体制。支持松滋市、石首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做好生产生活污染管控。持续实施“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平板玻璃、水泥等行业工业炉窑污染治理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定期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提高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强力抓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抓好生活污水及种养殖业污染防治,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考核体系,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建立规上企业能耗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公交系统,倡导绿色出行。

(七)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做好稳岗就业工作。扎实开展招聘活动,满足用工就业双向需求。多渠道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扩大中高层次就业群体规模,推动荆州科教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等融资支持,大幅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名。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整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监测预警机制,积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布局调整,完成市中心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推动紧密型城市医共体建设,荆州区、沙市区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教联体”建设,共同缔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全市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新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6所,新增学位1.3万个,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强化社会保障力度。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推动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及时调整社会救助标准,缩小城乡社会救助标准差距,确保全市社会救助标准始终位于全省前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912套,改造棚户区房屋3194套。进一步增加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到74%以上。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四连冠”。

积极推进法治荆州建设。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开展好“八五”普法中期考核验收工作。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定程序,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专项清理,拓宽公众有序参与立法渠道,着力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加强乡镇(村居)公共法律服务站(室)规范化建设,推动法律服务共享计划,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各位代表!奋进新征程,勇担新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而不懈奋斗!

附件: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及2023年计划目标


附件

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及2023年计划目标


序号指标名称2022年目标增长(%)2022年增长(%)2023年计划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9%5.1%7.5%左右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3.1%10%

3固定资产投资15%19.3%15%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6%10%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1.8%10%



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同步与经济增长同步与经济增长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