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似水流年忆故园

日期:2024-03-05 来源:荆州日报

松滋的山川地貌在荆州境内独树一帜。县城新江口以东,田园平整如砥,一马平川,一望无垠。新江口与工业重镇刘家场之间,地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蜿蜒曲折。刘家场以西,群山连绵不绝,深沟险壑,悬崖峭壁,活脱脱一个微缩版西高东低中国地形图。

沙刘线始于江汉平原中心城市,跨过长江,穿越荆南四河的虎渡河、松滋河,一路向西径直奔入丘陵、山地,横贯松滋腰腹,宛如一条玉带把松滋和荆州串连在一起。车过杨家溶,离刘家场愈来愈近,一座大山,不经意间倏忽映入眼帘,山体修长、姿态优美、温顺恬静,状似展翅欲飞的仙鹤,与公路同向并行。车在路上驶,景从窗前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但见,山顶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山下阡陌纵横,幢幢农舍掩映在树木花草中。此山原名天子山,相传唐朝以来,佛教盛行,山上建有庙宇,香火旺盛,到了明朝初年,有一位长老即将圆寂,嘱咐弟子将骨灰葬在庙内天池地下三尺处。众僧人遵其遗嘱,掘地三尺多,霎时一缕青烟冉冉升起,数只仙鹤飘飘飞天。至此以后,此山更名白鹤山,山北的村庄取名白鹤山村。

村子不大,南依白鹤山,北枕洛溪河,山水环抱,弯弯绕绕,四季分明,水田旱地俱有,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500多户人家,近3000名村民,易姓村民占多数。据易氏家谱记载,祖上是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移民至此。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们大多在集体农庄劳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儿时的童趣至今在脑海里烙下深深的痕迹。

学校是最热闹的地方,坐落在村庄的中心地段,与小山丘连成一体,建有三排山字形状敞开式平房,中间偌大的一个操场,矗立几个篮球架,清风习习、尘土飘飘。校园里书声朗朗、欢歌笑语。下课后,小朋友们嬉戏打闹,有的跳橡皮筋,有的打陀螺,男孩子最喜欢玩打“撇撇”游戏。“撇撇”是用厚一点的纸张折叠成方块形状,显示正反两面。玩的时候,每人拿出一个“撇撇”放在地上,其余人用自己荷包的“撇撇”击打地上的“撇撇”,谁能把地上的“撇撇”打翻过来,“撇撇”就是谁的。观战的、跃跃欲试的围成一个大圆圈,叫喊声、喝彩声响成一片。那一年,村里的易老师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部队就是赫赫有名的沈阳军区,迎接新兵的汽车停在校门外,整个学校沸腾了,锣鼓敲起来,红旗飘起来,红花戴起来,周围村民和全校师生自发排列两行,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发自肺腑的祝福欢送车辆缓缓驶向远方。

劳动教育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用稚嫩的肩膀时不时从洛溪河对面诰赐山上挑柴回家、在屋场下面的堰塘里摇摇晃晃挑水倒入自家水缸;用灵巧的双手在田地附近的沟沟坡坡寻觅猪草、收割牛草,秋天跟随老师在大片大片收割后的稻田里捡拾金黄色稻穗。家里精心饲养着生产大队的一头黄牛,肌肉发达,健壮威武。春夏时节,每天蒙蒙亮,从牛栏里牵出农家宝贝,沿着田埂悠哉游哉漫步到白鹤山脚下,绿油油的嫩草铺满山间,大大小小的黄牛、水牛聚集此地,发出“哞哞”的叫声,欢快地啃食青草。小伙伴们则顺着山涧溪流来回跑动,掀开一块块清澈见底的小石头,睁大眼睛寻找躲在石缝里的小鱼小蟹,尖叫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太阳露脸了,牛儿肚圆了,也该上学了。大伙儿神气十足,骑着各自的牛儿、拎着满满的收获回家了。看那架势,仿佛打了一场大胜仗的古代将军耀武扬威荣归故里。

据村里颇有威望的老人讲,这个村子祖祖辈辈属于刘家场管辖,后来不知怎的划到斯家场了。言语之中似乎心有不甘的样子。想想也有道理,这里离刘家场集镇只有数里路,离斯家场集镇却有数十里。村民们打工做事、走亲串友、购物消费从古至今习惯性融入刘家场。上世纪70年代正好是刘家场最火爆的时候。三线建设中诞生的农机、矿机、东风工具厂等军工厂大名鼎鼎,更有数不清的省办、地区办、县办煤炭、水泥、硫磺各种厂矿企业驻扎在刘家场周边,四六一电厂源源不断输送电力,城镇乡村灯火通明,松宜铁路直通长江岸边,荆州地区五车队驰骋大江南北,武汉三镇的武昌、汉口、汉阳都有直通刘家场的定点班车。集镇中心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风光一时盖过县城新江口。那个年代最让人激动的事情是看电影。某厂某村当晚放电影,不需要宣传,也勿用动员,消息迅速传遍十里八乡。傍晚时刻,早早有人在操场正中间摆下了一排排长短不一、高高低低的椅子凳子。天色渐暗,黑压压的人群早已挤满犄角旮旯,大呼小叫,人声鼎沸。影片开播了,仍然有人打着手电筒一闪一闪、陆陆续续赶来观看。记忆尤深的是村里放映《洪湖赤卫队》,看着影片中湖天一色的自然风光、精彩激烈的战斗场景、旋律优美的抒情歌曲、峰回路转的胜利结局,从此在心中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

后来,走出了山村,在省城求学,在城市安家,离老家渐行渐远。似水流年,岁月沧桑,父母年事已高,叶落归根,从刘家场镇里返回村里居住,颐养天年。父母在,根脉在,人生尚有来处。那份亲情、那曲乡音、那缕乡愁,随着年轮的转动愈发醇厚,从起点又回到原点。多少次,走进山清水秀的村庄恍如昨日;多少次,驻足破旧衰败的校舍感慨万千;多少次,梦见那人来人往、炊烟袅袅的童真时光。(作者:易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