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末良臣刘楚先

日期:2018-04-13 来源:荆州日报

编者按:荆州历史悠远绵长,名人辈出,"惟楚有才,于斯最盛"。杰出历史人物如日月江河,璀璨夺目,泽被后世,荆州的历史由此变得蕴积丰厚、多彩多姿。然而,由于时间久远,一些历史人物如宇宙深处的灿烂星座,由于目力所及而湮灭在光阴的尘埃之下,不被人所识。

今开辟《荆楚名流》栏目,旨在恢复漫漶的历史记忆,挖掘尘封于万千典籍之中的生命精彩,再现荆楚历代名人卓越之思想、超然之风骨、斐然之建树、独特之贡献。其各具千秋,别有精彩,堪当楷模,流芳后世。

荆楚先人或以精神、或以识见、或以著述、或以操行、或以才学为闪烁在浩瀚历史天空中的﹃荆州星座﹄增光添彩。

见贤思齐,读他们的故事,让读者有所思考,有所奋发、有所效仿、有所行动,用奋斗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今日荆州的发展和繁荣贡献才智和力量。

刘楚先是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是后张居正时代从湖广荆州府江陵县走出去的又一位良臣能员。隆庆五年(1571年),他以第三甲第193名考中进士,而这一科的主考官,正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说来,张居正与刘楚先的关系还颇有渊源: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身任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请假还乡休养,一次文友相聚,有人引见一位少年前来求教。张居正见少年器宇轩昂,举止不俗,一见之下称奇不已,这少年正是刘楚先。张居正十分看好这个青年后生,当下对他勉慰有加,并鼓励他发奋读书,将来为国家效力,为乡邦增光;还说,将来你一定可以坐上我今天的这个位置(指被选入翰林院)。

刘楚先和张居正既有乡邦之情,又有师生之谊,然而他却谨遵恩师张居正关于“君子群而不党”的教诲,从来不主动跟这位同乡长辈套近乎,而张居正也绝不在公开场合对他给予任何额外的关注。这种主动“避嫌”的做法,也正是张居正胸怀坦荡、品性高洁的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试想,他22 岁入朝为官,就在翰林院里埋头研修国务政事,前些年内阁大臣血雨腥风的争斗与搏击,何等惊心动魄!眼下,他虽然贵为内阁首辅,却也自忖仍是置身于危局之中,明知道朝堂内的反对派对自己虎视眈眈,如何肯将本乡本土的桑梓后生往火坑里拉。所以,自他“柄政”以来,从江陵老家考到北京来做官的人才一茬又一茬,他跟这些乡邦子弟全都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当神宗皇帝于万历十二年(1584 年) 彻底清算张居正时,先后受株连的大小臣僚达百余人之多,但刘楚先、包括张楚成、张汝济、傅作雨等在内的这些江陵小同乡,基本得以保全。

刘楚先对张居正的回护与关照之恩时刻铭记在心,他绝不参与那种派系林立的官场混斗。后来,他见张居正去世后继而出任大学土的许国、王锡爵等多压不住台,而各派人马势同冰炭,你刚唱罢我登场,只想着相互攻讦,谁也不想为国为民干一件好事、实事;神宗皇帝也倦怠到了极点,他既不上朝,又不理政,于是干脆请求解职回家,在乡下隐居16年。

刘楚先回到老家,表面上看来平静如常,课子耕读、闲居自娱,但暗中却在支助张懋修兄弟等人,尽力搜求张居正身后留下的文稿,秘密进行《张太岳先生诗文集》的收集整理工作。当时,张居正还没平反,神宗皇帝仍居于一言九鼎、至高无上的皇位之上,而那些言官又有可“望风奏闻”(指听到一点风声便可纠问监察)的特殊职权,在当时做这种事情,是具有极大的政治风险的。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新任湖广按察司佥事,职司兵备,分巡武昌、汉阳、黄安三府的冯应京,与刘楚先有师生之谊,甫一到职,即主动向其询问地方上有无为张居正搜求遗稿之事。刘楚先抓住机会,设法动员在朝的翰林院检讨雷思霈,回湖广协同石首籍的翰林院在籍编修曾可前、高以俭与马启图等乡邦人士一道,合力编纂并校毕《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将其付梓成书。病中的曾可前当下就让高以俭抓紧时间写出序文,使这部珍贵文献的编辑出版,走上了一帆风顺的快车道。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万历四十年(1612年),《张太岳先生诗文集》终得面世。

后来,江陵人高以俭在序文中曾提及这个过程。但为避嫌起见,文中对刘楚先均以“长老先生”相称。

张居正的47卷诗文集刻印出来后,先是在楚地乡党之中私下传阅,后来逐渐在士人中暗中扩散,使读到这部书的人越来越多。当新一代的后起之秀走上政治前台时,人们便开始从《张太岳先生诗文集》书中,读到了一个真心报国的张文忠公。张居正的执政理念、施政措施、人格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要求给张居正平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事实证明,刘楚先与雷思霈、曾可前、高以俭、马启图等人的艰辛努力没有白费,他们这种不顾个人和家族的安危,执意要为乡邦先贤保存精神与文化财富的雄健胆魄与坚强决心,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史上,值得大书一笔。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于前任首辅叶向高年老多病,已请求归家休养,继任者方从哲和吴道南则在内阁苦撑危局,难以维持。眼见缺官严重,朝政日非,朝廷只好请刘楚先再度出山,以礼部左侍郎之职主持部务。这时,吴道南虽为阁臣,但在下属刘楚先面前,始终恭谨备至,礼貌有加。有人曾责问吴道南,何以不讲官场规制,应当是上尊下卑啊!吴道南正色道,刘楚先乃为我的科考前辈,在他面前,我焉能有失礼之举?

刘楚先虽有老成谋国之策,可眼看那些言官在朝中每以攻击大臣为能事,动辄出头搅局,闹得什么也办不成。他觉得自己实在干不下去了,便以身体疲羸为由,提出辞官归养。神宗皇帝几次温言慰留,可他去意已定,径自离京上路,并扬言“沿途候旨”。但神宗皇帝就是拖着,老是不批准他的辞职书,刘楚先也只能在路上慢吞吞地磨蹭。这君臣二人如此这般僵持了接近一年,最后刘楚先都快蹭到家了,此事才有了个明确的了断。

神宗皇帝“驾崩”后,熹宗在驭极之初,也曾再度征召德高望重的刘楚先还朝参预政务。可是,他实在是年老体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能婉言谢绝。不久,大太监魏忠贤擅权乱政,刘楚先每闻政事朝局,常常扼腕长叹。84岁,刘楚先无疾而终,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傅,谥文恪。

时至明清易代,刘楚先当年在科考中收录的门生洪承畴,身为明朝重臣,却在被俘后降清,受到刘楚先儿孙的唾弃。顺治年间,洪承畴曾亲自来荆州拜望,但吃了闭门羹。由于当时的洪承畴是清庭格外倚重的得力助手,有这一层关系,故在清朝立国之初,顺治、康熙两位皇帝不仅在特定场合为张居正平了反,在执政理念、施政措施等方面,也都曾不同程度地采纳了张居正的许多做法,从而彻底摒弃了原先满洲勋贵集团的狭隘民族主义见解,继而全面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先进成果;尤其是在关于“守己爱民”“官清民安”等执政理念方面,做得较为突出,这显然是与《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在当时的广泛流传分不开的。

依照思想传承的因缘关系而论,刘楚先于明朝万历末期隐身于幕后为《张太岳先生诗文集》的顺利出版发行所付出的一切,可称为居功至伟。时当明、清易代之际,张居正的诸多改革措施通过改朝换代而得以顺利传承下来,这对中国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