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做人民贴心人

日期:2014-07-29 来源:本网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每当看到人民群众希冀的眼光,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深知,人民给了我权力,更赋予了职责,我只有不辱使命、矢志不渝,才能不负党和人民对我寄予的厚望!”这是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江陵县马家寨乡金旗村党支部书记王友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爱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古代诗人一句吟咏墨梅的诗句,正是对王友才这个血性男儿耿耿为民情、拳拳代表心的真实写照。

              一

1997年以来,王友才连续两届担任江陵县人大代表。2003年,他又当选为湖北省人大代表,站得角度更高了,视野更宽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他时时刻刻以一个人大代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除了一如既往地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鞭策自己不断奋进,更增添了一份千方百计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心。
江陵县地处长江中下游,过去沿荆江大堤群众生活用水都是靠打压拔井,给堤防安全留下了极大隐患,尤其是在1998年汛期,江陵县境内就出现压拔井管涌7处。为确保长江安全渡汛,县堤防部门依法对沿堤压拔井进行了强制封堵,使得沿堤群众用水只能从沟渠取水。“春天吃脏水,夏天吃浑水,秋天吃臭水(泡黄麻水),冬天无水吃”成了江陵县沿堤群众用水的真实写照。

当不少群众将饱尝了多年来饮水难的苦恼向王友才倾诉时,王友才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尽管县政府每年都投入了一定的改水资金,但由于资金有限,不仅不能满足卫生要求,也不利于堤防安全。2003年1月,在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王友才领衔提出了关于解决荆江大堤沿堤水井隐患及村民饮水问题的建议(197号建议案),引起了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的建议案之一。为落实197号建议案,省政府办公厅督查室主任付军平、省人大常委会代工委副主任易文杰、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感山先后三次赴江陵现场调研,决定实施荆江大堤沿江改水工程,并在郝穴镇颜闸村进行先期改水试点工作。

2005年3月2日,对世居在荆堤脚下的郝穴镇颜闸村群众来说,是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由省水利厅投资60多万元兴建的颜闸村水改工程正式峻工并交付使用。当颜闸村村民鲁成贵拧开自家的水龙头,看着流出来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时,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发自内心的感慨:“这是王代表呼吁的结果”。

为了早日让沿堤所有群众从此告别饮水难,王友才始终关注着197号建议案的办理情况。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三次会议期间,王友才又多次向省人大常委会、省水利厅领导进行呼吁。在省人大常委会的督办下,2005年5月,江陵县沿江改水工程规划获省水利厅批复,省政府投入410万元改水资金。届时,可彻底解决全县沿堤2.27万多群众的饮水困难。得知这一结果,王友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

多年来,王友才为了群众的利益,主动献计献策,进谏疾呼,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设起一座连心的桥梁。

江陵县境内有一条长达6公里的石油公路,连接全县4个乡镇和江北监狱,途径7个村。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洼遍布,凹凸不平,不仅人车难行,而且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群众迫切而又强烈的修路愿望深深牵动着王友才的心。他决定牵头负责石油公路的改造工程。由于该路段属地复杂,各村修路认识不统一,他首先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与沿途7个村的干部、群众交心谈心,共话修路大计,最终做通了各村的思想工作,达成了修路共识。为筹措公路建设资金,他在家庭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了4000元启动资金,多方奔走,向时任荆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刘克毅汇报,恳请市人大常委会给予帮助;数十次往返于荆州市交通局、江陵县人大常委会、江陵县人民政府和江北监狱之间,反映情况,争取支持,其中的辛酸与汗水,只有他自己得知。在王友才的不懈努力下和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的鼎力支持下,荆州市交通局投入70万元,江北监狱投入20万元,江陵县人民政府投入10万元用于石油公路建设。

2004年12月8日,2万多名群众欢呼雀跃,他们盼望了40多年的石油公路终于建成了水泥路。马家寨乡金旗村65岁的老党员杨兆新眼里噙着激动的泪水说:“要不是王代表,我们这里一辈子都莫想通水泥路”。当地群众一致赞同将石油公路改名为 “连心路”。

              三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王友才没有忘记“人大代表为人民”的职责;作为金旗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更没有忘记“任职一届,造福一方”的誓言。
抓住难点办实事。金旗村地处马家寨乡下游,既是水袋子,又是旱窝子,道路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身泥。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他多方求援和延长村渔池承包期共筹资16万元,在没有向群众摊派一分钱的情况下,对村内四金渠主要路面实行了水泥硬化,栽植了香樟、碧柏等风景树,彻底改变了村民路难行、粮难卖的落后面貌。他还组织修建了三个锁水闸,与邻村合办了一个电提泵站,解决了多年来的涝灾。对全村每户补贴200元,在全县率先安装了磁卡电表,彻底解决用电难、费难收的问题。

励精图治求发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一直是王友才心里想得最多的事情。他结合本村实际,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助民致富。该村二、三组部分低湖田,年年种粮,年年欠收。他与村、组代表讨论,决定进行改造,并且本人带头开挖10亩精养渔池。这样一来,群众信心足、决心大,当年就将两个组近150亩低湖田改造成了精养渔池,比过去种粮食效益翻了两倍,群众个个拍手称赞。他组织部分群众代表到洪湖市戴家场镇参观学习稻田养鳝技术,发展稻田养鳝池100口,每口池创收1000元。他先后对村民种植的无籽西瓜、辣椒、良种大豆、优质稻等农产品与外地老板实行订单销售,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情系村民暖人心。自从担任村支书后,王友才坚持做到四个“登门”,即凡有生病住院和病故的,必登门慰问;凡有急事难事,必登门处理;凡有矛盾纠纷,必登门调解;凡有建房、结婚、参军、上大学,必登门贺喜。一组村民卢方清2002年得了心脏病,没钱诊治,王友才带头捐了200元钱,村集体出资3000元;四组村民卢年喜家发生大火造成全部财产损失,王友才又带头捐款300元,同时发动村民捐款捐物5000多元。现在,不管哪家发生了什么事,大家却都愿意和王书记说说心里话,让他拿个主意。

王友才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人民也没有忘记他。1998年以来,他连续被县、乡两级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他被县委表彰为“十佳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初,他被省人大常委会授予“优秀省人大代表”称号。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王友才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他义无反顾,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人大工作依然那样真诚,依然有火一样的激情……


                      (责任编辑:官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