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法留住城市的红色记忆 ——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立法调研工作侧记

日期:2020-09-07 来源:荆州日报
黛瓦粉墙、飞檐翘角,走进监利市周老嘴镇,饱经沧桑的百余幢明清两代和民国初年的古民居沿青石板路错落而建。漫步老街,爬满苔藓的石砖、字迹斑驳的石墙,默默述说着80多年前革命岁月的动人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以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湘鄂西地区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建立了著名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众多革命遗存和可歌可泣的史迹。

“根据党史部门普查数据显示,荆州市共有湘鄂西苏区时期革命遗址475处,部分革命遗存文物因权属不明晰、年久失修、管理缺乏等原因,损毁严重,急需修缮!”留住“根”与“魂”,文物修复保护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2019年1月29日,我市启动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立法,一年半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专班赴各地考察学习,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我市革命遗存的分布情况和保护现状。
9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洪湖、监利探访部分旧址,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荆州市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条例(草案三审稿)》,探索出台真正具有约束力的革命遗存保护条例,把革命遗存的保护利用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保障经费,健全维护管理机制”

“你们往右边走,左边怕有瓦落下来砸到人。”居住周老嘴镇老正街古民居的居民提醒调研组成员。老街小巷里,不时出现“小心落瓦、注意坠物”的提示牌。

近年来,由于管理权属、管理机构、保护资金匮乏等原因,不少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现状堪忧,房屋无人管理、破败冷落、日渐荒废……

革命遗存“处境不佳”,如何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凝聚起推动时代发展强大精神力量?荆州市市级老领导、人大代表、红色老区老干部、老红军及家属、革命遗存保护者等热心献策。

“从政府主体上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革命遗存保护所需经费,健全维护管理机制,让法律法规的操作性更强!”洪湖市瞿家湾镇党委书记李伟说,充足的经费保障是文化遗址修缮和保护必不可少的条件。

瞿家湾老街管理人员、遗存保护者瞿建平,在保护老街的两年里,深感机构运行不畅、人员不齐、资金不足。“要完善相关实施细则,提高遗存保护管理人员待遇,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好老街管理委员会作用,提高立法实效。”

“管理机构要有专班、专人、专门场所,要有设备、有队伍、有经费。”洪湖市博物馆副馆长、老街管理人员肖艳诗说。

一句句话语、一条条建议、一次次讨论,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立法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的热切交流,点燃老区人民对革命历史负责,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保护和利用要相辅相成”

    在大力提倡文物保护的同时,是否要将合理利用充分考虑进去?

“保护和利用要相辅相成,保护是手段,利用是最终目的。”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孙贤坤给出回答。

湘鄂西苏区是除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之外的全国第三大革命根据地,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把历史文化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讲好红色故事,才能让红色土地焕发新活力,激励人民砥砺前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孙贤坤在发言中说,荆州这片红色沃土的文化历史,是荆州人民成长的最好“养料”。

“结合革命遗存,开展党史、国史教育,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公民热爱祖国。”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易法新说,对于革命遗存的开发利用首先要兜住保护的底,保护是文物得以被开发利用的前提。

“利用是为了更好保护,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利用。”洪湖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刘同民打心里期待条例尽快通过,“正本清源才能长流不息,保护条例出台,让文物保护有法可依,让文物利用更规范有力。”



“用红色文化提振荆州人民精气神”

“如何把条例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好、贯彻好?”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幸正荣的一句话,引发整个会场热议。

在红色热土上成长,幸正荣既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她提出,要进一步丰富保护条例中加大革命遗存宣传推介力度、丰富教育宣传方式的内容,让红色革命遗存成为“荆州名片”,用红色文化提振荆州人民精气神。

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荆州市法学会会长张钦说,要打造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金字招牌”,多措并举强化保护宣传工作,在人民思想上打下红色烙印,让历史文化遗存更具现实意义。

“立法工作要做到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从源头上把好立法质量关,实施起来才能更顺利。”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马林成说。

“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荆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克梅告诉记者,他们将认真梳理各方意见建议,结合我市实际,切实把《条例》制定成管用、实用之法。
来源:荆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