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7年上半年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8-03-14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17年8月24日在荆州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万玲玲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区域竞争,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勇当多极发展排头兵,实现荆州十年大振兴”目标,以有效投资为抓手,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回升态势已经形成,但发展压力依然巨大。

(一)经济增速触底回升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6.9亿元、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4.3亿元、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3亿元、增长10.4%;出口总额5.2亿美元、增长14.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6亿元、增长9.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一季度提高近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提高3.7、2.7、1.2、7.5和10.1个百分点(见附件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29元、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9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3元、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8个百分点,在预期控制范围内。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

年初,我市出台《深入推进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要点》,各地各部门协同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产能成果巩固。煤炭产能仅剩松滋鞭杆洞1座煤矿,年产6万吨生产能力,目前拆除工作已经启动。经多次专项清理核查,我市无“地条钢”生产企业。去库存成效明显。全市商品住房库存去化周期为8.2个月,与去年底相比缩短近5个半月。其中城区目前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约6个月,6个县(市)去化周期为9.8个月。投融资体制不断创新。PPP项目储备149项,总投资1404.5亿元,新增落地项目5个,位居全省第5位,城北快速路、监利文化体育中心入选第三批国家示范库。注册成立荆州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新成立3亿元的湖北泓润汽车先进制造创业投资基金和5亿欧元的德国博世并购基金;四板挂牌企业达467家,其中股份公司275家,挂牌企业总数和股份公司数在全省市州中均排名第一。新核准企业债券39.9亿元,比去年增加16.7亿元,名列全省第三。三项成本继续下降。在全省率先推进“24证合一”①改革,企业登记时间由5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增值税、改征增值税(含营业税)分别下降3%、13.7%。14家企业实现电力市场交易10.44亿千瓦时,全年可减少电费支出3000万元。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也在逐步补齐。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幅分别从一季度全省的第7位、第14位提升至第4位、第7位。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工业投资降幅收窄,较五月份回升2.4个百分点。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39.7亿元、增长25%。以文化旅游、房地产、社会事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完成投资588.1亿元,增长20.2%(见附件2)。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在建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567项,较去年同期增加53项,完成投资808.3亿元、增长12.7%。其中,新开工229项,完成投资337.3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1.7%,高于去年同期4.2个百分点。100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工79项,完成投资263.9亿元。19个省重点项目开工16项,开工率84.2%,完成投资93.1亿元。华电江陵发电厂、华夏历史文化科技园进展顺利,荆州海洋世界一期开园营业。荆州长江公铁大桥主体工程完工,荆州盐卡港综合物流园开工建设。荆州古城五环5A创建进入申报程序。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出台《关于突破性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简称“新八条”),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4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6个,到位资金866.3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51%。2016年、2017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73.6%、47.8%。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

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24亿元,增长3.8%,完成农业总产值223亿元、增长3.9%。粮棉油、水产产量实现“双增”,猪牛羊家禽出栏量减少。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提高。规上企业新增15家、达557家,总产值633亿元、增长9.8%,增速比1—4月、1—5月分别高1.56、1.21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多。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300家,比去年底增加454家。入社农户54.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1.8%;带动农户8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4.8%。家庭农场达6350个,比去年底增加86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81家,登记成立农民合作社总社11家。截至6月末,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38.9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0.6%。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全市8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所有乡镇都依托财经(管)所设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窗口。全市90%的农户已完成承包地确权,99%的耕地完成测绘登记。

(五)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培育创新动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企业利润由负转正。77%的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好于上年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在连续10个月负增长后在今年5月由负转正,增长4.8%。六大支柱产业全面增长。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6个行业产值保持增长,化工医药产业产值增长4.8%,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轻工建材、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0%以上的增速。园区改革强力突破。切实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②规划,围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300平方公里的规划建成区和300万的常住人口目标,推动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六)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70.7亿元、增长8.7%,三产占GDP比重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旅游业发展加快。截止6月末,荆州接待游客量达2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30%。电子商务发展强劲。新增电商主体213家、电商店铺3007个,跨境电商实现出口6000万美元,实现网络零售额116.1亿元、增长43.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2%。消费新热点不断涌现。童话三国(荆州)动漫旅游服务博览会开幕,大型原创汉剧《优孟衣冠》首演,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如火如荼。金融平稳运行。全市各项存款余额2835亿元,比年初增加282亿元,增长12.1%,各项贷款余额1304.2亿元,比年初增加118.3亿元,增长14.2%,各项存贷款新增总量和幅度均在全省排第4位。外贸出口恢复性增长。洪湖、松滋、江陵、开发区、公安5个县市区,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

(七)宜居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总投资169亿元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249个项目,完工14个,开工57个。完成棚改融资183亿元,基本建成12399套。正在提标改造乡镇污水处理厂22个,计划新建的8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已进入PPP招标程序。松滋洈水上榜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25个村入选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荣获“中德低碳生态示范试点城市”,成为湖北省第二届园林博览会举办城市。积极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第23位、全省第3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有力推进。做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87个,涵盖水资源保护利用、沿江森林体系建设、生态修复治理、绿色经济、绿色交通走廊和城镇综合治理等六个方面,总投资1055亿元,拟融资755亿元。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4大类42项问题,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整改10项,部分完成整改32项。认真落实河湖库长制,全面落实湖泊保护地方立法。积极推进退田退垸还湖还湿工程,规划新增湖泊24个、面积25.8平方公里。继续推进“三禁两治”“三污同治”③,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26天,比去年同期多5天。

(八)民生事业稳步向好

财政八项支出达154.8亿元,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市县区“四大家”领导全覆盖。开展精准扶贫招聘专场会38场,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成功转移贫困人口就业3500多人。“双创”工作取得实效。荆州区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27家,入驻孵化企业达740家。扶持创业2227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58笔1.34亿元。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8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304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4%。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所有公立医院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加成全部取消。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12万人,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32万人,综合参保率达99.7%。积极落实社保降低费率政策,减少核定企业养老保险费1275万元、失业保险费1781万元、工伤保险费119万元、生育保险费122万元。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平安荆州”“法治荆州”建设深入推进,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和执法满意度有所提高。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半年走势预判

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争当多极发展排头兵的基础不牢。从序时进度看,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三项主要指标未能实现“双过半”。从多极发展6个城市④中的排位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均居第4位,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末位。二是经济转型的动力不足。市场主体整体实力偏弱,产业聚集度不高,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招大商、招好商难。工业投资下降,在建工业项目减少,而且大项目不多。各县市区主导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整体层次较低。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难度加大。房地产去库存与控房价压力并存,放管服与基层承接能力不足并存,补短板与地方财力不足并存。四是民生领域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精准扶贫脱贫要求高、任务重,易地扶贫搬迁规范推进难。节能、环保等“天花板”制约日益突出,生态保护与修复任重道远。

总体来看,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下半年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为我市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多极发展战略和“一城三区、一区多园”的实施,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沙隆达185亿并购以色列ADAMA公司,荣成纸业、德尔福汽车线束、沃特玛电池二期等一批工业增长点相继投产,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等一系列新动能因素在不断积聚,为我市经济保持回升态势提供了新支撑。

三、做好下半年工作的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厚植大开放、培育大产业、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目标导向,确保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坚持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加强对下行压力大的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动态监测和协调调度。一是加强经济监测预警。抓好重要统计数据即期分析报告制度落实,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的突发事件、重大变化,确保数据异常早提醒、及时分析早应对、运行偏差早纠正。建立健全新兴产业统计体系,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二是加强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积极提供电力、物流、土地等要素支持,加大规划、环评、征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协调力度,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三是及时解决突出问题。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坚持一月一调度,密切政银企合作,提高金融机构对规模企业的授信面和放贷履约率。充分发挥担保平台、“助保贷”、续贷周转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金作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续贷融资需求。

(二)狠抓重点突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突出重点,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度任务。一是继续抓好“一降一补”。在巩固“三去”成果的同时,深入落实《关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实施意见》(荆政办发〔2016〕25号),在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保障性成本、人力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用能综合成本等7个方面有效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出台我市《精准发力补短板三年十大重点工程》,确保补短板“十大工程”分年度有序推进。二是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全力办好2017年中国水产品品牌大会和“荆楚味道”系列活动;突出抓好“三权分置”⑤工作,办好荆州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和其他县(市、区)1—3个村的试点工作。三是统筹推进其他经济体制改革。抓好投融资体制改革,启动108个PPP储备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全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四板挂牌企业300家。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40亿以上。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落实涉企收费公示制度。巩固重点领域“红顶中介”专项治理成果,开展27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深化财政改革,编制中期财政规划。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三供一业”⑥分离移交工作。继续抓好价格机制、科技体制等重点环节领域改革。

(三)狠抓项目落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固定资产投资月调度、重大项目开工常态化工作机制和重点项目联系服务制度,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一是夯实工业投资基础。用好招商引资“新八条”,探索引入第三方招商平台,引领产业、资金、技术向同类园区聚集。实行工业投资日报制、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周报制和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月报制,确保山鹰纸业、德尔福等39个预增亿元以上增长点建设项目早投产见效。二是落实投资便利化政策。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国家重大项目库系统建设,实现投资项目审批、申报、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优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打造高效、便利的投资环境。三是抓实重大项目落地。分级分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每月对19个省级重点项目、81个市级重点项目和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的今年新开工项目进行月度现场督查。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项目建设专题调研,建立“市领导负责、市直部门联络、定期协调督办”的推进机制,对制约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专题协调,力争实现百分之百开工、百分之百完成年度计划。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和年度任务要求,倒算投资账,倒排时间表。11月底前,开工建设荆州民用机场、城北快速路等项目;春节前,开工建设荆荆铁路。加快推进二广高速荆州城区改线、监利至江陵高速东延线、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前期工作。

(四)狠抓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经济发展动能

以园区为主战场,积极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一是加快推进园区创新发展。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依托行政区划单元,设置18个产业园,每个产业园明确2—3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向一个细分领域中高端发展。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新一代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好工业“三大工程”⑦,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抓好纳入省经信委重点监测的160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建设。四是开展智能制造试点和“两化”融合示范工作。积极申报湖北车桥和索瑞电器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重点抓好98家试点示范企业和220家贯标对标企业。五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纪南文旅区为载体,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会展、文化演艺等产业。抓好全域旅游,特别是加快荆州古城五环5A创建,升级松滋洈水、石首天鹅洲、荆江南北闸、监利周老嘴和洪湖岸边是家乡等旅游板块。稳步推进“文化三市”⑧建设,着力培育共享经济、新零售⑨等消费新业态。

(五)狠抓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崛起之路。一是有力推进生态保护行动。严格落实《荆州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工作方案》。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还湖、绿地”行动,实现河湖库长制全覆盖,完成省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融资规划》,抓紧开展长江大保护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坚决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进一步加强长江干流饮用水源地保护,抓紧规范和整治长江岸线码头,依法取缔非法排污口。加强1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和专项督查,确保年底前监利、江陵、洪湖等地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控装置。三是加快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组织实施《荆州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行动》,加快沙隆达、博尔德等一批城区老工业企业的整体搬迁改造。四是继续开展“五城同创”。重点抓好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国家森林城市申报,统筹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等工作。完成省级以上特色镇、各类试点示范镇镇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六)狠抓改革开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区域发展水平。一方面,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权责清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乡镇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多证合一”⑩改革,力争“放”出含金量。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广运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力争“管”出高效率。加快实施《荆州市推行“一次办好”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方案》,实现“三集中三到位”;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改善市场信用环境,力争“服”出获得感。另一方面,扩大双向开放。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落户荆州,同时推动我市优势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抢抓湖北自贸区建设机遇,加快荆州水运口岸对外开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深化与相关城市在金融、港航、产业、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七)狠抓民生保障,促进全民共享发展

千方百计兜牢民生底线,让民众在共建共享中增强获得感。一是用绣花功夫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落实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教育支持、易地搬迁、医疗救助等措施,引导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完成60个贫困村、42878名贫困人口的年度减贫任务。二是扎实做好就业等重点民生工作。全力推进“凤鸣荆州”行动,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外出务工人员等群体返乡创业计划。扩宽就业渠道,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万人,就业创业培训1万人,扶持创业5000人。三是着力推进教体文卫等全面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事业,统筹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抓好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扩大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覆盖面,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水平。深入推进打击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和清理整顿交易场所“回头看”,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公共事故发生。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依法、及时妥善解决群众诉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后发赶超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务实重行、克难奋进,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附件:1.2017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月度变化统计表

2.2017年上半年我市投资结构统计表

3.注释

附件1

2017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月度变化统计表

指标单位

计划目标1—3月1—4月1—5月1—6月

总量同比(%)总量同比(%)总量同比(%)总量同比(%)总量同比(%)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873.58.5330.74.6————776.96.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9—2.6—3.8—5—6.3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321.916323.312.6540.712.7776.114.21184.315.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182.812267.19.2352.49.4448.59.9547.310.4

出口总额亿美元10.8102.373.39.94.213.85.214.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124.7827.8-137.5-3.747.3-0.764.69.1

附件2

2017年上半年我市投资结构统计表

指标

1—3月1—4月1—5月1—6月

总量(亿元)同比(%)总量(亿元)同比(%)总量(亿元)同比(%)总量(亿元)同比(%)

固定资产投资323.312.6540.712.7776.114.21184.315.3

民间投资198.24319.7-2.3466.94.8740.57.7

工业投资133-3.4209.4-12.7288.7-11.3455.6-8.9

基础设施投资98.921.3159.331.4232.127.8339.725

房地产投资30.752.742.8551.965.456.9104.164.6

附件3

注释

①“24证合一”:在继续保留涉及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五个领域证照基础上,涉企证照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将组织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统计管理登记证等8个证照及15项备案、1项审核转报,整合到一张营业执照上,大幅缩短企业从筹备到进入市场的时间。

②“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在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和江陵县的行政区划范围内,构建“一城(中心城区)三区(荆州开发区、荆州高新区、纪南文旅区)”的体系;统筹产业规划布局,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一区多园”设置18个产业园。荆州开发区设置新能源汽车及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暨光通讯电子信息产业园、绿色循环产业园、绿色建筑产业园和临港物流产业园等5个。沙市区设置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医药化工产业园和临空临铁产业园等3个。公安县设置装备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和葡萄产业园等3个。江陵县设置循环经济与节能环保产业园、新型煤电港化产业园和现代物流产业园等3个。荆州高新区设置现代食品产业园1个。荆州区设置石油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和生物农业产业园等2个。纪南文化旅游区设置文化旅游产业园1个。

③“三禁两治”:指以中心城区为突破口,逐步拓展到市域全境,持续开展以禁烧秸秆、禁燃煤锅炉、禁燃放鞭炮和治理扬尘、治理汽车尾气为主要内容的“三禁两治”环保专项行动,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的同时,呼吸洁净空气、拥有白云蓝天。“三污同治”:指实行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

④多极发展6个城市:指黄石、十堰、荆门、荆州、孝感、黄冈。

⑤“三权分置”: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⑥“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指国企(含企业和科研院所)将家属区水、电、暖和物业管理职能从国企剥离,转由社会专业单位实施管理。

⑦“三大工程”:指“支柱产业倍增工程”、“骨干企业壮大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⑧“文化三市”:中国书法城市、中国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创建。

⑨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⑩“多证合一”:指在全面实施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和个体工商户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的基础上,将涉及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同)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

“双随机、一公开”: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三集中三到位”:做到部门审批事项向审批科集中、审批科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部门审批专网向政务服务网集中,事项集中到位、部门授权到位、网络互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