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改革攻坚战实现“三年见成效”

日期:2014-07-31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壮腰工程“三年见成效”的攻坚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省经济工作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扩大投资增量,推动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完成壮腰工程“三年见成效”阶段性任务,为振兴荆州打下坚实基础。

 

以改革促转型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抢抓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发展“窗口期”,壮大实体、筑牢根基,主动转型、有效整合,从单打独斗的“企业效益”向集群发力的“产业效应”转变。

◆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力争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改革财政扶持方式,充分发挥重大产业发展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天使基金和企业生产调度资金的撬动作用,力争装备制造业突破500亿元。

◆依托伟特电子、同洲电子、华讯方舟等企业和项目,扩大“中国天谷”聚集效应,打造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开展科技型“小巨人”、“助保贷”和融资担保业务,让更多“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

◆以更大的担当和力度创建“百亿斤粮食大市”,力争今年粮食总产突破80亿斤。

◆培育一批产值百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2比1。

◆启动包括关公文化园在内的荆州古城5A级景区创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将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中国楚文化展示区、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

◆力争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

◆推进本土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再融资,支持在“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托管、挂牌、融资。
以改革优环境

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市场公平竞争的土壤,增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努力打造荆州“软实力”,为加快荆州振兴提供“硬支撑”。

◆以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创业中心为平台,以构筑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为重点,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消除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

◆全面清理不利于市场公平的“土政策”、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非禁即准、宽进严管”为原则,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附加条件和隐性壁垒,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让“经济细胞”加快繁殖、充满活力。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依法参与国有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重组。

◆以改革管理体制为抓手,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环评、能评制度,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严惩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实施“绿满荆州”行动,打造沿江、沿湖、沿河生态绿化带。

◆加大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护城河、西干渠截污和城区水系连通,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彰显水乡园林城市生机与灵气。

◆全面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限制城区燃放烟花爆竹,推进城区燃煤锅炉改造,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试点。

◆实施清洁家园行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多栽树、不填湖、少拆房,让人们望得见蓝天、看得见碧水,忘不了故土、记得住乡愁。

以改革扩投资

提升开放开发水平

以更大的决心和韧性,坚定不移地敢开放、真开放、全开放,夯实投资底盘,引进投资主体,建好投资载体。

◆绘制“产业图谱”,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实际到位资金突破千亿元。

◆用心呵护“草根经济”,做到内商外商公平待遇、内资外资同等重视,促进外来资本与本地产业有效对接。

◆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00亿元。

◆加快推进26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和10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

◆确保江南高速建成通车,完成荆松一级公路路基工程,力争东卷高速年底建成。

◆加快推进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立项和“北煤南运”铁路、洪监高速、武汉城市圈环线洪湖段、潜石高速江陵段、江北高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荆州区旅游公路、沙市至公安高速公路。

◆全面完成引江济汉通水、通航工程,加快推进荆江大堤综合整治、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

◆力争荆州开发区新建园区10平方公里、各县市区新建园区5平方公里以上。

◆支持华中农高区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农高区核心区建设。

以改革兴城乡

提升城乡整体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美丽荆州、幸福家园。

◆加快以荆州开发区为主的工业新城、以华中农高区为主的农高新城、以海子湖新区为主的文化旅游新城建设,带动古城人口疏散和旧城改造。

◆抓紧实施沙市中学、荆州中学和荆州中心医院搬迁工程。

◆探索市场驱动、政策推动、农民主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和11个“四化同步”试点乡镇(场)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建成1至2个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中心镇或特色镇。

◆逐步放开建制镇和县市城区落户限制,优先解决已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探索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赞助、群众参与的办赛机制,集全民之智、借全省之力,办一届特色鲜明、节俭安全、精彩圆满的运动会。

◆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推进执法力量下沉,综合施治交通拥堵、沿街为市等顽疾乱象,确保城市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以改革惠民生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牢固树立民生决定目的理念,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帮困解难见真情,春风化雨惠民生。

◆把更多新增财力投向创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扶贫开发等民生事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

◆深化创业型城市创建并逐步向县市延伸,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失地农民等群体多渠道就业,支持青年、妇女和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积极对接国家社会保险方案,进一步探索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新途径,把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延伸到村,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用改革提质量、促公平、保均衡。

◆加大公园、公交、公厕建设投入,优化配置停车位,让市民出行更便捷。

◆落实“单独二孩”生育政策。

◆推进管理集成、力量下沉,健全覆盖城乡的网格化管理体系。